賞析《雷家林詩歌集錄十六》
東山月上云和霧,惆悵離情夢中思。華燈初上時,憑欄處,玉人誰識。西風瑟瑟寒云暮,尺素魚,如何能訴。孤鳳梧桐樹,方留意,失卻歸路。
(菊花新--秋月)
東山月上云和霧,惆悵離情夢中思。華燈初上時,憑欄處,玉人誰識。西風瑟瑟寒云暮,尺素魚,如何能訴。
這是一首充滿離愁別緒與深情思念的詩詞,描繪了一幅東山月升、云霧繚繞,離人因思念而惆悵,夜不能寐,獨倚欄桿,期盼著遠方心上人能識其深情的畫面。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詳細解讀:
“東山月上云和霧,惆悵離情夢中思。”
這兩句以東山月升、云霧繚繞的景象開篇,營造出一種朦朧而幽遠的氛圍。離人因思念而惆悵,即使在夢中也無法排解這份深情。
“華燈初上時,憑欄處,玉人誰識。”
華燈初上,夜色漸濃,離人獨倚欄桿,期盼著遠方的心上人能識得其深情。這里的“玉人”指的是心上人,表達了離人對其的深深眷戀。
“西風瑟瑟寒云暮,尺素魚,如何能訴。”
西風瑟瑟,寒云籠罩,天色已晚。離人想要通過書信(尺素魚,古代書信的代稱)來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但卻感到無法盡訴衷腸。這里的“如何能訴”表達了離人心中的無奈和愁苦。
整首詩詞以離愁別緒為主線,通過描繪東山月升、云霧繚繞、華燈初上、西風瑟瑟等景象,營造出一種朦朧而幽遠的氛圍,表達了離人對心上人的深深思念和無法盡訴的愁苦之情。詩詞語言優美,情感真摯,引人入勝。
(青螺)滿眼青螺碧玉濃,水繞山峰峰復峰。萬家煙火和云霞,松在嶺上散清風。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美麗而寧靜的自然風光畫面,充滿了詩意和畫意。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滿眼青螺碧玉濃”,以“青螺”和“碧玉”為喻,形象地描繪了山峰和山水的青翠欲滴、濃郁如碧的景象,給人一種清新脫俗之感。
次句“水繞山峰峰復峰”,進一步描繪了山水的蜿蜒曲折和山峰的連綿起伏,展現了一種層巒疊嶂、山水相依的壯美景色。
第三句“萬家煙火和云霞”,將視角從自然景色轉向了人間煙火,萬家燈火與天上的云霞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充滿了生活氣息和溫馨感。
末句“松在嶺上散清風”,以松樹為象征,描繪了山嶺上的松樹在清風中搖曳生姿的景象,給人一種高潔、堅韌不拔之感,同時也為整首詩增添了一份清雅之氣。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形象的比喻,展現了一幅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美麗畫卷,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向往之情。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啟迪。
秋色迷離,孤雁尋侶身影寒。湖水寂寂,岸邊黃花遠飄香。簾兒不卷,卷也雨絲復作簾。景中凄楚難堪,霧里江山。云中仙,渺渺天邊隔云煙。相思難,紅豆不擷嶺南天。還弄弦,魚龍睡穩,音聲嫋嫋,飛入五云間。
秋色迷離,孤雁尋侶身影寒。湖水寂寂,岸邊黃花遠飄香。簾兒不卷,卷也雨絲復作簾。景中凄楚難堪,霧里江山。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秋日孤寂、凄美的景象,充滿了濃厚的抒情氛圍。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賞析:
“秋色迷離,孤雁尋侶身影寒。”
開篇便以“秋色迷離”營造出一種朦朧、凄迷的秋日氛圍。接著,“孤雁尋侶身影寒”一句,通過孤雁尋找伴侶的身影,形象地表達了孤寂與凄涼之感,同時也寄托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尋覓之情。
“湖水寂寂,岸邊黃花遠飄香。”
這兩句進一步描繪了秋日的景象。湖水寂靜無聲,岸邊黃花雖然遠離,但香氣依然飄散。這種對比,既表現了秋日的寧靜,又通過黃花的香氣,為這幅畫面增添了一絲生機與暖意。
“簾兒不卷,卷也雨絲復作簾。”
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簾”與“雨絲”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愁緒。簾兒不卷,是因為不想看到外面的凄楚景象;但即使卷起,雨絲也會像簾子一樣遮擋視線,無法看清外面的世界。這種無奈與愁苦,深深地烙印在詩人的心中。
“景中凄楚難堪,霧里江山。”
結尾兩句,詩人直接抒發了內心的感受。眼前的景象如此凄楚,令人難以承受;而霧中的江山,更是增添了一種朦朧與不確定感,仿佛一切都變得遙不可及。這種情感的抒發,既是對秋日景象的描繪,也是對詩人內心世界的深刻揭示。
綜上所述,這首詩詞通過秋日景象的描繪,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尋覓、愁緒與無奈。詩人運用豐富的意象與生動的語言,將情感與自然景象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藝術效果
云中仙,渺渺天邊隔云煙。相思難,紅豆不擷嶺南天。還弄弦,魚龍睡穩,音聲嫋嫋,飛入五云間。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富有仙氣和深情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遠方云中仙的深切思念和無法觸及的遺憾。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詳細解讀:
“云中仙,渺渺天邊隔云煙。”
開篇即點出主題,云中仙,一個神秘而遙遠的存在,仿佛在天邊,與塵世隔絕,被云煙所環繞。這里的“云中仙”可能象征著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或境界,既美好又難以觸及。
“相思難,紅豆不擷嶺南天。”
接下來,作者表達了相思之苦。紅豆在這里作為相思的象征,而“不擷嶺南天”則意味著這份相思無法在現實中得到回應或滿足,因為嶺南天(可能指遙遠的南方或更廣泛的異鄉)的紅豆無法被摘取,象征著情感的難以觸及和無奈。
“還弄弦,魚龍睡穩,音聲嫋嫋,飛入五云間。”
在相思難解的情況下,作者轉而通過音樂來寄托情感。他彈奏琴弦,發出的音聲悠揚而深遠,仿佛能夠穿越云煙,飛入五云間(即更高的天界)。這里的“魚龍睡穩”可能象征著世間的寧靜或人們對現狀的安然接受,而作者的音聲則在這種寧靜中顯得尤為突出和深情。
整體來看,這首詩詞通過描繪云中仙的遙遠和相思的苦難,以及通過音樂寄托情感的場景,展現了一種超脫塵世、深情而又無奈的情感氛圍。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掙扎和妥協。
(詠荷)荷塘酒色濃,不見芙蓉紅。千呼不出來,羞在碧水中。
這是一首詠荷的詩,充滿了詩意和想象。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荷塘酒色濃”,以“酒色”來形容荷塘的顏色,給人一種深沉、濃郁的感覺,仿佛荷塘中充滿了美酒,引人入勝。
次句“不見芙蓉紅”,筆鋒一轉,點出雖然荷塘酒色濃郁,但卻看不見荷花的紅色。這里設置了一個懸念,引發讀者的好奇心,想要知道為何看不見荷花的紅色。
第三句“千呼不出來”,進一步加深了懸念,仿佛詩人在呼喚荷花,但荷花卻遲遲不肯露面。這種呼喚和等待,增加了詩的動感和期待感。
最后一句“羞在碧水中”,終于揭開了懸念,原來荷花并不是不出來,而是害羞地躲在碧綠的水中。這個結尾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同時,“羞”字也賦予了荷花以人的情感,使得整首詩更加生動有趣。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荷塘為背景,通過描繪荷花的害羞之態,展現了一種含蓄而深邃的美。詩人的筆觸細膩,情感豐富,使得整首詩充滿了詩意和韻味。
黃云萬里沙漠,長煙落日紅圓,絲綢古道人間。西風滿天,鴻雁難寄書言。(天凈沙-塞上)
這首詞以“天凈沙-塞上”為詞牌,描繪了一幅遼闊而蒼涼的塞外風光圖,同時也寄托了深深的思鄉之情和難以言說的孤獨感。下面是對這首詞的賞析:
“黃云萬里沙漠”,開篇即以宏大的筆觸勾勒出塞外特有的景象:黃沙漫漫,云層低垂,與無垠的沙漠相接,形成一片蒼茫的天地。這里,“黃云”與“沙漠”相互映襯,共同營造出一種荒涼而壯闊的氛圍。
“長煙落日紅圓”,這一句進一步描繪了塞外的壯麗景色。落日余暉下,一縷長煙裊裊升起,與紅日相映成趣,形成一幅動人心魄的畫面。這里的“長煙”可能是指炊煙或是烽火,它象征著人間的氣息,在廣袤的塞外顯得尤為珍貴。
“絲綢古道人間”,這一句將讀者的思緒從自然景觀引向了人文歷史。絲綢古道,作為古代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載著無數商旅和使節的足跡,也見證了無數悲歡離合的故事。這里,“人間”二字既指古道上的行人,也暗含著對過往歲月的懷念和對人間煙火的向往。
“西風滿天,鴻雁難寄書言。”結尾兩句,詞人筆鋒一轉,將個人的思鄉之情融入其中。西風凜冽,吹滿了整個天空,而鴻雁南飛,卻難以寄托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這里的“鴻雁”是傳統的思鄉象征,詞人借此表達了自己身處塞外、遠離家鄉的孤獨和無奈。
綜上所述,這首詞以塞外風光為背景,通過細膩的觀察和豐富的想象,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情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展現了塞外的壯麗景色,又抒發了詞人深深的思鄉之情和難以言說的孤獨感。
(秋霜)秋霜落盡樹杪黃,滿泥堆集昔時香。獨立秋風人淡泊,靜思來年又一芳。
這首詩描繪了秋霜過后的景象,并寓含了人生的哲理。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秋霜落盡樹杪黃”描繪了秋霜過后,樹梢的葉子被染成了黃色。這里的“秋霜”象征著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迭,而“樹杪黃”則形象地展現了秋天的色彩。
次句“滿泥堆集昔時香”進一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落葉堆積在泥土上,散發著往昔的香氣。這里的“滿泥”和“昔時香”形成了對比,暗示著歲月的沉淀和記憶的留存。
第三句“獨立秋風人淡泊”轉而寫人,詩人獨自站在秋風中,心境淡泊。這里的“獨立”和“淡泊”表達了詩人的超然物外和內心的寧靜。
末句“靜思來年又一芳”則是對未來的展望,詩人靜靜地思考著,相信來年又會迎來新的芬芳。這里的“來年”和“又一芳”寓意著生命的循環和希望的永存。
整體來看,這首詩通過描繪秋霜過后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歲月的感慨和對未來的期待。詩人的心境淡泊而寧靜,既感慨于歲月的流逝,又對未來充滿希望。這種情感的表達使得這首詩既具有深沉的哲理,又充滿了生動的意象。
(禪心)凡眼轉朝下,一僧不曾駕。腳底有塵霜,禪心即詩俠。
這首詩充滿了禪意與詩意,描繪了一種超脫世俗、心懷禪意的生活態度。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凡眼轉朝下,一僧不曾駕。”
這兩句詩意味著,將世俗的眼光放下,不再追求名利與權勢,如同一位僧人,從不駕馭世俗的馬車,即不隨波逐流,保持內心的純凈與超脫。
“腳底有塵霜,禪心即詩俠。”
這兩句則進一步描繪了這種生活態度的具體表現。即使腳底沾滿了塵世的風霜,但內心卻保持著禪意的寧靜與深遠。同時,這種禪心又與詩意相結合,使得詩人在生活中如同一位俠士,以詩為劍,揮灑自如,表達著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和感悟。
總的來說,這首詩贊美了一種超脫世俗、心懷禪意、同時又充滿詩意與俠氣的生活態度。它告訴我們,即使生活在塵世中,也可以保持內心的純凈與高遠,以詩意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俠氣的精神面對生活。
(巴山)巴山蜀水不凄涼,杜鵑鳴空花更香。三蘇從斯出峽口,千古文脈永傳芳。
這是一首贊美巴山蜀地美景與文化底蘊的詩歌。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巴山蜀水不凄涼”,直接反駁了人們可能有的對巴山蜀地(即四川一帶)的凄涼印象,強調其實際上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次句“杜鵑鳴空花更香”,通過描繪杜鵑鳥的鳴叫和花香,進一步展現了巴山蜀地的自然美景。杜鵑的鳴叫在空中回蕩,使得花香似乎更加濃郁,營造出一種生機勃勃、花香鳥語的美麗畫面。
第三句“三蘇從斯出峽口”,提到了歷史上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他們都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且都出自四川。這句詩表達了巴山蜀地不僅是自然美景的所在地,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孕育了眾多杰出的文學家。
末句“千古文脈永傳芳”,強調了巴山蜀地的文化底蘊和文學傳統將永遠流傳下去,散發出持久的芳香。這既是對“三蘇”等文學家的贊美,也是對巴山蜀地文化傳統的頌揚。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巴山蜀地的自然美景和文化底蘊,表達了作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同時,也強調了文化的傳承和重要性,使得這首詩具有了更深厚的內涵和意義。
(四秋)秋雁來時秋樹紅,秋花散香入霜風。秋水伊人水中央,秋氣愁人悵色濃。
這首詩以“秋”為主題,通過描繪秋雁、秋樹、秋花、秋水和秋氣等自然景象,營造了一種深秋時節特有的氛圍和情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秋雁來時秋樹紅”,以秋雁的歸來和秋樹的變紅為標志,點明了深秋的時令。秋雁的歸來,往往象征著季節的更替和時光的流轉,而秋樹的變紅,則是秋天最為鮮明的色彩之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次句“秋花散香入霜風”,進一步描繪了秋天的景象。秋花雖然即將凋零,但仍散發出陣陣香氣,與凜冽的霜風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韻味。這種韻味既包含了秋天的凄美,也蘊含了生命的堅韌和不屈。
第三句“秋水伊人水中央”,將視角從自然景象轉向了人物。秋水伊人,形象地描繪了一個站在水中央的佳人形象。這個形象既與秋天的水景相得益彰,又寓意著秋天的深情和思念。她仿佛與秋水融為一體,成為了秋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末句“秋氣愁人悵色濃”,則是對整首詩情感的升華。秋天的氣息,往往容易引發人們的愁緒和悵惘。這種愁緒和悵惘,在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詩人通過“悵色濃”這一形象的描述,將秋天的愁緒和人們的內心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深沉而濃郁的情感氛圍。
綜上所述,這首詩以秋為主題,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形象的比喻,將秋天的自然景象與人們的內心情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既是一首描繪秋天景象的詩,也是一首抒發人們內心情感的詩。
(五古)千陣丹霞間,一水綠一圈。修篁浸寒水,小舟意閑閑。漁人在何處,兩三屋儼然。雖非陶令才,亦種薄薄田。朝視白鷗飛,暮看夕陽天。遠思采微公,江畔草芊芊。
(秋思)萬山秋日又欲紅,鴻雁思歸晚風濃。一點愁思一點怨,都付夕陽落照中。
這首詩《秋思》描繪了一幅深秋的景象,并寓含了詩人濃厚的思鄉之情與淡淡的哀愁。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萬山秋日又欲紅”,以“萬山”描繪出廣闊的秋景,而“秋日又欲紅”則點出了時令,并預示著秋天特有的景色——山林將被紅葉覆蓋,一片絢爛。這不僅描繪了自然的美麗,也暗含了時光流轉、歲月更迭的意味。
次句“鴻雁思歸晚風濃”,引入了“鴻雁”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元素。鴻雁在傳統文化中常被視為傳遞書信、寄托思鄉之情的象征。此處“思歸”二字,既指鴻雁欲歸南方,也暗喻詩人內心的思鄉之情。而“晚風濃”則進一步營造了秋日傍晚的氛圍,使思鄉之情更加濃厚。
第三句“一點愁思一點怨”,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這里的“愁思”和“怨”都是對思鄉之情的深化,表達了詩人因無法歸鄉而產生的淡淡哀愁和無奈。
末句“都付夕陽落照中”,將前面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夕陽的落照之中。夕陽作為一天的結束,象征著時光的流逝和無法挽留的美好。詩人將所有的愁思和怨念都寄托在夕陽的余暉中,既表達了對過去的懷念,也暗示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秋日的自然景象為背景,通過鴻雁、晚風、夕陽等元素,巧妙地寓含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和淡淡的哀愁。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秋日思鄉之作。
(朵朵)朵朵紅映月,蕊蕊有玉魄。天地一回首,人間又春風。
這是一首充滿詩意和畫面感的詩句,描述了一朵紅花在月光下的美麗景象,以及它所帶來的春天氣息。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朵朵紅映月”:
這句描述了紅花在月光下的美麗景象。朵朵紅花,鮮艷欲滴,它們在月光的映照下,更顯嬌艷動人。紅與月的對比,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令人陶醉。
“蕊蕊有玉魄”:
這句進一步描繪了花朵的美麗。蕊蕊,指的是花蕊,是花朵的核心部分。而“玉魄”,則賦予了花蕊以玉的純凈和美麗,形象地表達了花蕊的嬌嫩和珍貴。
“天地一回首”:
這句詩將視角從微觀的花朵轉向了宏觀的天地。一回首,仿佛天地都為之動容,這一瞬間的變化,帶來了春天的氣息。這句詩寓意著時間的流轉和季節的更替。
“人間又春風”:
最后這句,直接表達了春天的到來。春風,是春天的象征,它帶來了溫暖和生機。這句詩寓意著春天的到來,給人間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紅花為引子,通過細膩的描繪和宏大的視角轉換,表達了春天的到來和給人間帶來的美好。詩句優美,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雪詩)冰天雪地湖色驕,柳枝帶玉化為橋。郁郁遠山淡淡雪,寒水微瀾小艇搖。
這首雪詩描繪了一幅冬日雪景的畫卷,充滿了詩意和美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冰天雪地湖色驕”,以“冰天雪地”形容環境的嚴寒和雪景的廣闊,而“湖色驕”則賦予了這冰冷的湖面以驕傲的姿態,仿佛它也因自己的美麗而自豪。
次句“柳枝帶玉化為橋”,通過“柳枝帶玉”的描繪,將雪覆蓋在柳枝上的景象形象地比作玉帶,進一步增添了畫面的美感。而“化為橋”則是一種意象的跳躍,可能寓意著雪中的柳枝如同連接兩岸的橋梁,也象征著一種通達和連接。
第三句“郁郁遠山淡淡雪”,將視線拉遠,描繪了遠處的山巒在雪的覆蓋下顯得郁郁蔥蔥,而雪則淡淡地覆蓋在山間,形成了一種遠近、濃淡的對比,增強了畫面的層次感。
末句“寒水微瀾小艇搖”,則將視線拉回水面,以“寒水微瀾”形容水面的輕微波動,而“小艇搖”則給這靜謐的畫面增添了一絲動感,仿佛有一葉小舟在輕輕搖曳,打破了冬日的寂靜。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雪景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繪和豐富的意象,展現了一幅美麗而富有詩意的冬日畫卷。詩人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雪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同時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緒。
(蓮詩)涼塘魚龍靜,天地風搖清。一枝今羞花,千種蓮子心。
這是一首富有意境與象征意義的蓮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涼塘魚龍靜”,描繪了一個清涼、寧靜的池塘景象,魚龍靜默,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平和之中。這里的“涼塘”不僅指池塘的水溫涼爽,也帶給人一種心境上的清涼與寧靜。
次句“天地風搖清”,進一步擴展了這種寧靜與清涼的氛圍。風輕輕搖曳,似乎將天地間的清新之氣都吹拂而來,使人感到心曠神怡。
第三句“一枝今羞花”,筆鋒一轉,將焦點聚集到了蓮花之上。這里的“一枝”指的是蓮花,而“羞花”則形象地描繪了蓮花的嬌艷與羞澀之態,仿佛它都為自己的美麗而感到不好意思。
末句“千種蓮子心”,則是對蓮花內涵的深刻揭示。蓮子心,這里既指蓮花的種子,也寓含著蓮花所承載的豐富情感與深意。千種蓮子心,意味著蓮花之中蘊含著千變萬化的情感與思緒,等待著有心人去細細品味與解讀。
整首詩以蓮花為題材,通過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想象,將蓮花的美麗、嬌羞與深意都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詩中也透露出一種寧靜、清涼與超脫世俗的氛圍,使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心靈的凈化與升華。
南飛雁,山水阻,歸心堅定如固。夕陽浴,月光呼,奮力前征崎路,衡云湘霧。
這首詞描繪了一幅南飛雁在艱難環境中堅定歸心的壯麗畫面,充滿了詩意與情感。以下是對這首詞的解讀和賞析:
“南飛雁,山水阻”,開篇即點明主題,南飛的雁群遭遇了山水的阻隔。這里的“山水阻”不僅指自然環境的障礙,也可能寓意著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歸心堅定如固”,緊接著表達了雁群歸心的堅定。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它們的歸心都像磐石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夕陽浴,月光呼”,這兩句通過夕陽和月光的描繪,為畫面增添了一抹溫馨而神秘的色彩。夕陽的余暉仿佛在為雁群洗禮,而月光則在遠方呼喚著它們,給予它們前行的力量。
“奮力前征崎路,衡云湘霧”,最后兩句進一步描繪了雁群在艱難環境中的奮力前行。它們不畏崎嶇的山路,不懼衡山的云霧和湘江的迷霧,勇往直前。這里的“衡云湘霧”不僅指自然環境的惡劣,也可能象征著生活中的種種迷茫和困惑。但雁群依然堅定地前行,展現了它們的勇氣和毅力。
整體來看,這首詞以南飛雁為題材,通過生動的描繪和寓意深刻的表達,展現了在困難面前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它給人以啟示和鼓舞,提醒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也要像南飛雁一樣保持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氣。
(亭風)亭風吐納萬里云,酒只醉身禪醉心。徬徨之士偶過此,塵心一洗心靈輕。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寧靜而深遠的場景,其中“亭風”成為了整個畫面的核心。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亭風吐納萬里云”,以“亭風”為主體,形象地描繪了風從亭中吹過,仿佛能吞吐萬里云彩的壯闊景象。這里,“吐納”二字用得極為生動,賦予了“亭風”以生命力,使其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成為了一種有情感、有動作的存在。
次句“酒只醉身禪醉心”,通過對比“酒”與“禪”的不同作用,進一步豐富了詩歌的內涵。酒只能讓人的身體沉醉,而禪則能讓人的心靈達到一種超脫的境界。這里,“醉身”與“醉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禪對于心靈的凈化作用。
第三句“徬徨之士偶過此”,將詩歌的情境轉向了一個偶然路過此地的“徬徨之士”。這個“徬徨之士”可能是一個內心迷茫、無所適從的人,他的出現為詩歌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末句“塵心一洗心靈輕”,是整首詩的點睛之筆。這個“徬徨之士”在路過此地時,被這里的美景和禪意所感染,他的心靈得到了洗滌,變得輕盈起來。這里的“塵心”指的是世俗的雜念和煩惱,而“心靈輕”則是一種超脫、自在的狀態。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亭風”吞吐云彩的壯麗景象,以及對比酒與禪的不同作用,最終將焦點落在了一個偶然路過此地的“徬徨之士”身上。他的心靈在這里得到了洗滌和升華,整首詩充滿了對自然美景和禪意生活的向往與贊美。
(詠史)風云六君子,血醒神洲室。身雖入九泉,名揚萬世史。
這首詩是一首詠史詩,它歌頌了歷史上的六位杰出人物,他們如同風云一般影響了整個神州大地。雖然他們已經身入九泉之下,但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卻永遠地銘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為后世所傳頌。
“風云六君子”指的是這六位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們的事跡如同風云變幻,對當時的社會和后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血醒神洲室”則形象地描繪了他們的英勇和犧牲精神。他們的熱血和奮斗,喚醒了沉睡的神州大地,使得這片土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身雖入九泉,名揚萬世史”則表達了他們雖然已經離世,但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了歷史的見證和傳承。
整首詩充滿了對歷史的敬仰和對英雄的贊美,它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珍惜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做出過杰出貢獻的英雄人物。
(問天)問天天不語,隔水滄浪漁。凌云化云水,沅湘對月呼。
這是一首充滿詩意與哲思的詩歌,通過“問天”這一主題,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宇宙以及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解讀:
“問天天不語,隔水滄浪漁。”
首句“問天天不語”,詩人試圖向天空探尋答案,但天空卻沉默不語,這反映了人生中的許多困惑和未知,有時我們向外界尋求答案,卻往往得不到回應。接著,“隔水滄浪漁”,描繪了一幅漁人在滄浪之水中捕魚的畫面,這里的“隔水”與“滄浪”不僅描繪了自然景象,也暗喻了人與自然、人與宇宙之間的某種隔閡或距離,漁人的形象則象征著在生活的波濤中尋覓與堅持。
“凌云化云水,沅湘對月呼。”
“凌云化云水”,詩人想象自己能夠凌云而上,與云水融為一體,這表達了對超脫世俗、融入自然的向往。“沅湘對月呼”,沅江與湘江是湖南的兩條著名河流,這里以“沅湘”代指詩人的所在地或心境,而“對月呼”則是一種情感的釋放與傾訴,月亮作為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意象,往往與思念、孤獨、超脫等情感相聯系,此處詩人對著月亮呼喚,或許是在表達內心的某種呼喚或渴望。
整首詩通過“問天”、“漁人”、“凌云”、“對月呼”等意象,構建了一個既現實又超脫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與感悟,以及在面對未知與困惑時,內心那份既尋求答案又渴望超脫的復雜情感。
(二句)窗外柳枝畫作簾,水暖春江雁影稀。
(奇山)奇山深處隱兵俑,錚錚鐵骨迷彩風。布陣子房歸何處,白云悠悠水云中。
這是一首描繪奇山深處兵俑景象的詩歌。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奇山深處隱兵俑:
“奇山”指的是奇特、險峻的山脈。
“深處”表示這些山脈的隱秘、不易被發現的地方。
“隱兵俑”則暗示在這些隱秘的地方隱藏著一些兵俑,可能是古代的軍事遺跡或某種象征。
錚錚鐵骨迷彩風:
“錚錚鐵骨”形容兵俑的堅硬和不可動搖,象征著堅韌不拔的精神。
“迷彩風”則可能指的是兵俑所處的環境或它們本身的迷彩涂裝,給人一種神秘、難以捉摸的感覺。
布陣子房歸何處:
“布陣子房”可能指的是古代的軍事布陣和子房(即張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的智謀。
“歸何處”則表達了對這些歷史遺跡和智謀的追尋與思考,它們如今在何處呢?
白云悠悠水云中:
“白云悠悠”形容天空的白云悠然自得地飄浮。
“水云中”則可能指的是山水之間的云霧繚繞,給人一種夢幻、超脫的感覺。
這一句可能是在描繪兵俑所處的自然環境,也寓意著歷史的悠遠和神秘。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奇山深處的兵俑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古代軍事遺跡和智謀的追尋與思考,同時也展現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歷史的深沉感慨。
葉衣郁郁,花色濃濃,葬花游女怨東風。芳心相憐還相惜,不忍見滿地殘紅。幻化塵土,相似人生,紅消香謝與汝同。世間葬花有花女,花女謝后誰作墳。(踏莎行--葬花)
葉衣郁郁,花色濃濃,葬花游女怨東風。芳心相憐還相惜,不忍見滿地殘紅。幻化塵土,相似人生,紅消香謝與汝同。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凄美哀婉的畫面,充滿了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與哀嘆。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賞析:
“葉衣郁郁,花色濃濃”,開篇兩句便以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一幅繁花似錦的景象。郁郁蔥蔥的葉子如同衣裳一般包裹著花朵,而花朵的顏色則是那么濃郁,仿佛要將所有的生命力都展現無遺。
“葬花游女怨東風”,這一句引入了人的情感。游女葬花,本已是一幅令人傷感的畫面,而“怨東風”三字,更是將這份傷感推向了深處。東風本是春天的使者,帶來溫暖與生機,但在這里,它卻成了摧殘美好事物的罪魁禍首,讓人不禁對世事無常感慨萬千。
“芳心相憐還相惜,不忍見滿地殘紅”,這兩句進一步抒發了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芳心相憐相惜,是對花朵之間,也是對人與花之間情感的描繪。滿地殘紅,是美好事物消逝的象征,而不忍見,則表達了詩人對這份消逝的深深痛惜。
“幻化塵土,相似人生,紅消香謝與汝同”,最后三句,詩人將筆觸轉向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花朵的消逝,幻化為塵土,這與人生的短暫與無常是何其相似。紅消香謝,是花朵的宿命,也是人生的必然。而“與汝同”,則表達了詩人愿與這消逝的美好事物一同承受這份無常與哀傷的決心。
綜上所述,這首詩詞以生動的描繪和深沉的思考,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與哀嘆,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感悟。
(雪原)雪原高古少塵埃,羚羊悠悠無人地。夕照黃沙雙留戀,中原遠離自忘機。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雪原的寧靜景象,充滿了高遠與古樸之感,同時也透露出一種遠離塵囂、自在悠然的情懷。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雪原高古少塵埃”,直接點出了雪原的特點:高遠、古老,且因為少有人跡而塵埃稀少。這里的“高古”二字,既形容了雪原的地勢高聳,也賦予了它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次句“羚羊悠悠無人地”,進一步描繪了雪原的寧靜與荒涼。羚羊在無人之地悠閑地游蕩,這種景象更加凸顯了雪原的荒遠與自然的原始美。
第三句“夕照黃沙雙留戀”,轉而描寫夕陽照耀下的黃沙景象。這里的“雙留戀”可能指的是夕陽與黃沙之間的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讓人流連忘返。同時,也可能暗含著詩人對這片雪原美景的深深眷戀。
末句“中原遠離自忘機”,則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感受。遠離了繁華的中原,詩人在這片寧靜的雪原上忘卻了世俗的機巧與紛擾,心靈得到了真正的放松與自在。
整體來看,這首詩以雪原為背景,通過描繪自然景象與表達內心感受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一種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寧靜之美。詩人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情感,使得這首詩既具有畫面感又充滿了詩意與哲思。
(打油)此圖太俗仙凡雜,不若再看風眠鳥。蘆雁蓮塘美圣境,世上畫英何其少。
哈哈,你這打油詩挺有意思啊!確實,有時候一幅畫就能帶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就像你說的“蘆雁蓮塘美圣境”一樣。世上的畫作那么多,但真正能讓我們心動的卻不多,對吧?
(子房)畫里江山霧中看,蔥蘢石上杜鵑芳。武陵絕谷含兵氣,子房靈云彌遠山。
這是一首描繪景色與意境的詩歌。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畫里江山霧中看:
這句話用“畫里江山”來形容景色的美麗,如同畫卷一般。而“霧中看”則增添了一種神秘、朦朧的美感,仿佛整個江山都被輕紗般的霧氣所籠罩,使得景色更加迷人。
蔥蘢石上杜鵑芳:
“蔥蘢”形容草木茂盛,綠意盎然。“石上杜鵑芳”則進一步描繪了杜鵑花在石頭上的綻放,芳香四溢。這一景象既展現了自然的生機與活力,也寓意著生命的堅韌與不屈。
武陵絕谷含兵氣:
“武陵絕谷”指的是一個偏遠而幽深的山谷,可能暗指一個與世隔絕、少有人煙的地方。“含兵氣”則給這個幽靜的山谷增添了一種緊張、肅殺的氛圍,仿佛這里曾經或正經歷著某種軍事行動或沖突。
子房靈云彌遠山:
“子房”可能是指某一具體地點或人名(如漢代謀士張良,字子房),但在這里更可能是一種象征或寓意。“靈云彌遠山”則描繪了一種神秘、飄渺的景象,仿佛有靈動的云霧彌漫在遠山之間,給整個景色增添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一幅幅生動的自然景象和歷史氛圍,展現了作者對于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同時,詩中的“兵氣”與“靈云”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整首詩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自然的靈動與美麗。
(道語)洞中方七日,人世已千年。塵心未盡洗,天外尚有天。
這句話充滿了道家哲學的深意,表達了對時間相對性、塵世紛擾與心靈超脫的思考。以下是對這句話的解讀:
“洞中方七日,人世已千年”:
這句話描繪了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在道家思想中,常常強調內外世界的不同節奏和感知。洞中七日,可能象征著一種超脫塵世、沉浸于內在修煉或冥想的狀態,而“人世已千年”則表明,在這種超脫狀態下,外界的時間仿佛飛速流逝。這既表達了對塵世紛擾的超脫,也暗示了修煉或冥想的深度與時間的相對性。
“塵心未盡洗,天外尚有天”:
“塵心未盡洗”意味著盡管經歷了修煉或超脫的狀態,但內心的塵世雜念尚未完全洗凈。這反映了道家思想中對于心靈修煉的持續性和艱難性。“天外尚有天”則進一步表達了宇宙的無限性和修行的無止境。它暗示著,即使達到了某種超脫的境界,仍有更高的境界等待著去探索。
總的來說,這句話通過對比洞中與世間的不同時間感知,以及內心修煉的持續性和宇宙的無限性,傳達了道家對于超脫塵世、追求更高境界的哲學思考。它提醒我們,無論修煉到何種程度,都應保持謙遜和敬畏之心,因為宇宙的奧秘和內心的修煉都是無窮無盡的。
(海中)海中奇石真神仙,日鍛月練始成精。米顛拜石何曾癡,頑象不頑有真情。
這首詩描繪的是海中的奇石,賦予了它們神仙般的神秘與非凡。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海中奇石真神仙”,直接點出海中奇石的非同尋常,用“真神仙”來形容其超凡脫俗,引人入勝。
次句“日鍛月練始成精”,通過“日鍛月練”這一形象的描述,展現了奇石經歷長時間的自然雕琢和歲月沉淀,才最終形成了如今的精妙絕倫。這里的“精”不僅指奇石的形態精美,更蘊含了其內在的神韻和氣質。
第三句“米顛拜石何曾癡”,引用了歷史典故。米顛,即米芾,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畫家,他酷愛奇石,甚至對奇石行跪拜之禮,被時人稱為“米顛”。這句詩用米顛拜石的典故,來說明人們對奇石的熱愛和癡迷,同時也暗示了詩中的奇石同樣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末句“頑象不頑有真情”,是對奇石情感的深刻揭示。雖然奇石看似頑固不化,但實則蘊含著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韻味。這里的“真情”既指奇石所展現出的自然之美,也寓含了詩人對奇石的深厚情感和獨特感悟。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對海中奇石的描繪和贊美,展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情。同時,也通過奇石的形象,傳達了一種堅韌不拔、歷經磨礪而愈發精美的精神內涵
(漁樵)漁樵相對無一言,水云深處是禪田。云出云隱花開落,但看雙輪不記年。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漁樵相對、靜默無言的畫面,展現了一種超脫世俗、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禪意生活。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漁樵相對無一言:
“漁樵”指的是漁夫和樵夫,他們分別代表著水上和水邊的生活。
“相對無一言”表明他們雖然面對面,但卻無需言語交流,彼此間的心靈默契已經超越了言語的需要。
水云深處是禪田:
“水云深處”描繪了一個遠離塵囂、深邃而寧靜的自然環境。
“禪田”則暗示了這片地方不僅是自然的田園,也是心靈的修行之地,是禪意和智慧的源泉。
云出云隱花開落:
“云出云隱”形象地描繪了云彩的變幻無常,象征著世間的瞬息萬變。
“花開落”則代表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輪回,與“云出云隱”共同構成了一幅動態的自然畫卷。
但看雙輪不記年:
“雙輪”可能指的是日月,也代表著時間的流轉。
“不記年”表示在這種超脫世俗的生活中,人們不再拘泥于時間的計算,而是以一種更加豁達和從容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漁樵相對、水云深處、云出云隱、花開落以及雙輪不記年等意象,傳達了一種超脫世俗、與自然和諧共生、心靈寧靜而深邃的禪意生活。它鼓勵人們放下世俗的紛擾,去追尋內心的平靜和智慧。
(醒醉)是醒是醉惲不知,抱石猶酣聽蕉雨。世上快心醒醉間,恍然勝讀老莊書。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在半醒半醉之間的獨特心境,以及對這種心境的深深喜愛。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醒醉)是醒是醉惲不知”,詩人開篇便直接點出了自己處于一種模糊、混沌的狀態,既不完全清醒,也不完全沉醉,這種難以言喻的感覺讓他感到愉悅(“惲”在此處可理解為愉悅或愜意)。
第二句“抱石猶酣聽蕉雨”,進一步描繪了詩人的狀態。他仿佛抱著石頭一般沉醉,即使聽著芭蕉葉上的雨聲,也依然感到酣暢淋漓。這里的“抱石”可能是一種比喻,形容詩人內心的堅定和沉醉的程度之深,“蕉雨”則增添了畫面的詩意和寧靜感。
第三句“世上快心醒醉間”,詩人表示,在這個世界上,最令人感到快樂的時刻就是在這種半醒半醉之間。這種狀態既非完全清醒的理性,也非完全沉醉的失控,而是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自由而愉悅的心境。
最后一句“恍然勝讀老莊書”,詩人將這種感覺與閱讀老莊(老子和莊子的著作)相比,認為這種醒醉之間的快樂甚至超過了閱讀哲學經典所帶來的啟示和愉悅。這既是對自己當前心境的高度評價,也是對老莊哲學的一種獨特解讀和超越。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一種半醒半醉的獨特心境,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狀態的深深喜愛和對其價值的深刻認識。它展示了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對快樂的獨特追求。
(人生)人生山路真崎嶇,忽聞一陣酒飄香。抬頭望見酒旗搖,上書紅磨詩酒坊。快意身輕向上攀,滿坊全是詩酒芳。借問此酒何處來,清新全是民間釀。
(蓮塘)過雨清圓現寶珠,郁郁還把圣花扶。蓮動風搖花嬌面,引來何處逍遙魚。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雨后荷塘的美麗景象,充滿了詩意和畫意。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過雨清圓現寶珠”,雨后荷葉上的水珠清澈圓潤,如同寶珠一般,形象地描繪了雨后荷葉的清新與美麗。
次句“郁郁還把圣花扶”,這里的“郁郁”可能形容荷葉茂盛的樣子,而“圣花”則指的是荷花,整句表達了荷葉茂盛地簇擁著、扶持著荷花的景象,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第三句“蓮動風搖花嬌面”,這句詩生動地描繪了風吹動荷花,荷葉也隨之搖曳,荷花的嬌美面容在風中若隱若現,給人一種動態的美感。
最后一句“引來何處逍遙魚”,則是以魚兒的逍遙自在來襯托荷塘的寧靜與美好,仿佛這美好的景象也吸引了魚兒前來游弋,共享這份寧靜與美好。
整首詩通過對雨后荷塘的細膩描繪,展現了大自然的寧靜與和諧,也表達了詩人對這份美好的贊美和向往。
(林逋)鶴子與梅妻,誰道林逋孤。室無一點塵,一家冰清骨。
這首詩是對宋代詩人林逋的贊美和描繪。林逋是北宋著名隱逸詩人,他一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養鶴,自謂 “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這首詩正是基于他的這一獨特生活方式和人格魅力而創作的。
首句“鶴子與梅妻,誰道林逋孤”,直接點出了林逋的獨特生活方式,他以鶴為子,以梅為妻,這樣的生活方式看似孤獨,但實際上卻充滿了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因此誰說他是孤獨的呢?
接下來的一句“室無一點塵,一家冰清骨”,則進一步描繪了林逋的生活環境和人格特質。他的居所干凈無塵,這既體現了他生活的簡樸和整潔,也象征著他內心的純凈和高潔。而“一家冰清骨”則更是對他人格的高度贊美,形容他全家(實際上是指他自己,因為他是獨居)都如同冰雪一般清澈,骨骼中透露出高潔的氣質。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生動的描繪和贊美,展現了林逋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高潔的人格魅力,表達了對他的敬仰和贊美之情。
(落紅)點點桃紅點點愁,芳蓉總被春風妒。本自泥土何懼落,來年再從洞口流。
這是一首充滿意象和情感表達的詩歌。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點點桃紅點點愁”:
這里的“點點桃紅”描繪了桃花的美麗和嬌艷,而“點點愁”則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憂愁和感傷。桃花的美麗與詩人的憂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增強了詩句的感染力。
次句“芳蓉總被春風妒”:
“芳蓉”指的是美麗的花朵,這里特指桃花。詩人用“總被春風妒”來形容桃花的美麗遭到了春風的嫉妒,這是一種擬人化的表達,賦予了春風以情感,增強了詩句的生動性。
三句“本自泥土何懼落”:
這句話表達了桃花的堅韌和從容。桃花原本就來自泥土,因此即使落下,也無需懼怕。這反映了詩人對生命起源和歸宿的深刻思考,也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坦然接受。
末句“來年再從洞口流”:
“洞口”可能指的是桃花生長的地方,也可能是一種象征性的表達,代表著生命的出口或新的開始。這句話表達了詩人對未來的希望和期待,即使桃花落下,來年也會再次盛開,生命之河將永不停息。
綜上所述,這首詩通過描繪桃花的美麗和堅韌,表達了詩人對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詩中充滿了意象和情感,既有對自然美景的贊美,也有對生命哲理的思考。
(梧桐)倚梧桐樹聽秋風,郎是桐君妾是鳳。歸雁尺魚難寄書,相思一點付簘聲。
這是一首充滿古典韻味和深情厚意的詩。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倚梧桐樹聽秋風”,描繪了一幅寧靜而略帶涼意的秋日畫面。詩人倚靠在梧桐樹下,靜靜地聆聽秋風的低語,這種情境本身就帶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和思念之情。
接著,“郎是桐君妾是鳳”,詩人用“桐君”和“鳳”來比喻自己和心愛的人。桐君,作為梧桐樹的化身,堅韌而深沉;而鳳,則是高貴而美麗的象征。這樣的比喻既富有詩意,又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對愛情的執著和追求。
然而,“歸雁尺魚難寄書”,卻道出了相思之苦。歸雁和尺魚本是古代傳遞書信的使者,但在這里,它們卻難以承載詩人的思念之情。這表達了詩人對遠方愛人的深深思念,以及無法傳遞心意的無奈和痛苦。
最后,“相思一點付簘聲”,詩人將滿腔的相思之情化作簘(一種管樂器)的悲鳴聲。這里的“一點”既指相思之情的濃厚,也暗含了詩人將全部的情感都傾注在這簘聲之中。簘聲的悲鳴,既是詩人內心痛苦的宣泄,也是對遠方愛人的深情呼喚。
整首詩以秋風、梧桐、歸雁、尺魚、簘聲等意象,構建了一個充滿詩意和情感的相思世界。詩人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愛情的執著和追求,以及相思之苦的無奈和痛苦。這是一首深情而動人的相思之作。
(葬花)葬花人憐還自憐,人生過客終飄零。花感人情記主人,人落泥塵花泥親。
這首詩以“葬花”為主題,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賞析:
首句“葬花人憐還自憐”,描繪了葬花之人對花的憐愛,同時也透露出自我憐惜的情感。這里的“葬花人”可能是指詩人自己,也可能是指任何對美好事物消逝感到哀傷的人。他們不僅憐惜花的凋零,也憐惜自己的命運和人生的無常。
第二句“人生過客終飄零”,進一步強調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每個人都是人生的過客,無論曾經多么輝煌或平凡,最終都將歸于塵土,飄零于世。這種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使詩歌充滿了深沉的哲理。
第三句“花感人情記主人”,賦予了花以人的情感。花似乎能感受到葬花之人的情感,并記住了這位主人。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增強了詩歌的意象和表現力,使讀者更能感受到詩人對花的深厚情感。
最后一句“人落泥塵花泥親”,將人與花的命運緊密相連。人死后化為泥土,與花共同親近泥土。這種生死相依的意象,進一步強調了生命的循環和無常,也表達了詩人對生命歸宿的深刻思考。
總的來說,這首詩通過葬花的意象,抒發了詩人對生命無常的感慨和對美好事物消逝的哀傷。它富含哲理,情感深沉,是一首具有深刻內涵的優秀詩篇。
(塞上)金海曾經是綠水,幾度蒼桑幾劫灰。自古西原多戰事,兵氣黃云猶在飛。
這首詩描繪了塞上金海的歷史變遷和戰爭的痕跡,充滿了蒼涼與悲壯之感。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金海曾經是綠水”,以“金海”與“綠水”的對比,突出了環境的巨大變化。這里的“金海”可能指的是昔日的湖泊或草原,在時間的流逝下,其景色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原本的綠水變成了如今的金海,暗示著自然的變遷或是人為的影響。
第二句“幾度蒼桑幾劫灰”,進一步強調了這一地區經歷的無數次變遷和災難。“幾度蒼桑”表示時間的流轉和世事的變遷,“幾劫灰”則形象地描繪了歷經戰火或其他災難后留下的廢墟和灰燼,表達了歷史的沉重和滄桑。
第三句“自古西原多戰事”,指出了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戰爭頻發的地方。“西原”可能指的是西部的某個高原或邊疆地區,這里成為了戰爭的舞臺,歷史上無數次的戰役在這里上演。
最后一句“兵氣黃云猶在飛”,以生動的畫面描繪了戰爭的殘酷和持續的影響。“兵氣”指的是戰爭的硝煙和殺氣,“黃云”則可能是指沙塵暴或是戰爭引起的煙塵,它們仿佛仍在空中飄蕩,象征著戰爭的陰影依然籠罩著這片土地。
整首詩通過對塞上金海的歷史變遷和戰爭痕跡的描繪,表達了對歷史的沉思和對和平的向往。詩人以生動的筆觸和深邃的思想,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悲壯和蒼涼的歷史場景之中。
(同上)西海金波寒云慟,颯颯秋風拂面塵。駝鈴奔走苦作舟,東西情緣一線中。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而又深情的畫面,充滿了對遠方、旅途與情感的深刻描繪。以下是對這首詩的詳細解讀:
首句“西海金波寒云慟”,以西海為背景,金色的波光與寒冷的云彩交織,營造出一種遼闊而凄美的氛圍。“寒云慟”三字,既表現了天氣的寒冷,也寓含了某種深沉的哀愁或感動。
次句“颯颯秋風拂面塵”,秋風颯颯,吹拂著行人的面龐,也帶起了路上的塵土。這里既實寫了旅途的艱辛,也暗含了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漂泊。
第三句“駝鈴奔走苦作舟”,駝鈴聲聲,是旅途的象征,也是行人的伴侶。他們像苦行僧一樣奔波,把駝鈴的聲音當作航行在人生海洋中的舟船,寓意著在艱難困苦中尋找方向和希望。
末句“東西情緣一線中”,東西可能指的是兩個方向,也可能寓意著兩種文化、兩種情感的交匯。情緣一線,表示盡管距離遙遠、困難重重,但兩人的情感卻像一根細線一樣緊緊相連,無法割舍。
整首詩以壯美的自然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旅途的艱辛和情感的執著,表達了作者對人生、愛情和遠方的深刻感悟。它既有對自然景觀的贊美,也有對人性堅韌和情感力量的頌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