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臺和粉絲交流的過程中,經常看到這樣一種困惑:“很悲觀,總是忍不住把事情往最壞的方面想”,或者是這樣的自我評價“我肯定做不到的”。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
首先,我們的期望是會對現實產生影響的。
心理學上曾經有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羅森塔爾效應(1968)。在一項雙盲實驗(即老師和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一個試驗中)中,羅森塔爾從一所小學的六個年級中各選了三個班,并向任課老師說根據自己對學生的測驗,估計在這一學期里將會有一些人表現出較大的進步,同時他還通報了這些人的名字。8個月之后,他對這些學生再次加以測驗,結果發現,被指名的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進步,老師對他們在品行方面也做了較好的評價。在對這個結果加以解釋的時候,羅森塔爾借用了希臘神話皮格馬利翁的故事,指出:由于教師的期待不同,所以他們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式也不同,而學生在教師的期待下,也往往會順著老師的期望發展。
這一實驗證實了社會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是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K. Merton)提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
“a false 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 evokesa new behavior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false conception come true(一個對情境的虛假的定義引起了一種新的行為,而這種行為讓最初虛假的猜想成真了)。”
自證預言是指人們先入為主的判斷,無論其正確與否,都將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人們的行為,以至于這個判斷最后真的實現。
自證預言會實現可能的原因有兩點:
一是期望影響了動機。如果你在事情還沒有發生前就預言事情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那么你對于做好這件事的動機就會降低,而動機的減少又自然會導致事情的發展并不那么順利,從而預言成真。
二是期望影響了關注的焦點。如果你認為某人是個不好相處的人,那么你的關注點就常在他所表現出的不好相與的部分,愈發肯定了他是這樣的人,最終影響你對他的態度和行為。而他對你這樣態度同樣的反饋就使得他真的成為了對你不友好的人。
為什么人們傾向于做出消極的自證預言?
“我肯定做不好”、“我一定得不了獎”、“我怎么可能成功”……
自證預言其實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但為什么很多人總喜歡預言悲觀的未來呢?
消極的自證預言減輕了對未知的焦慮和恐懼
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的時候,人會產生焦慮不安。人的平衡機制會努力地去消除這種焦慮所引起的不平衡,我們的頭腦中會催促自己盡快解決這種不確定,給未知一個答案。很多人會覺得自己非常害怕在懸而未決中等待,這種不確定感是這樣地令人無法承受,因此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只為了得到一種確認感。這種對不確定的忍耐力其實是判別一個人是否成熟的其中一個標準。
人們在面對不確定時,會想要盡快給自己一個答案,而這種答案往往都是消極的。因為只有消極的答案才會最大程度消除這種不平衡帶來的負面情緒。這是因為,相比沒有收獲,人們更害怕失去。失去100塊錢帶來的悔恨,會大于撿到100塊錢的欣喜。如果你預先給了自己一個正面的答案,當結果不好的時候,你需要處理的就是一種失去。此時你會感到強烈的被剝奪感,心理落差更大。而如果人們預先給自己的答案是消極的,當結果是好的,自然會非常愉悅;當結果是不好的,人們也會用“我早就料到了”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而且你感到的損失感是非常小的。因此人們在面對沒有把握的事情的時候就傾向于做出悲觀的預測。
消極的自證預言和人格有關
那些容易陷入消極自我人格的人一般自尊感較低,他們總是對自己有著嚴格的要求、傾向于給自己負面的評價。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評價是消極的,他們會低估自己改變境況的能力,從而導致了消極的結果。這種思維定式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當不好的結果證實了你的消極的預言,你就更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做出消極的自證預言。
怎樣避免消極的自證預言?
改變你的語言
消極的預言者典型用詞就是“永遠”、“總是”和“絕不可能”這些極端的詞語。焦慮癥治療師建議大家把這些詞從你的字典里刪去。多用一些積極的詞語,激發你的行動力。用積極的語言自言自語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維定式,減少你的消極預言。
提升自尊
當你不只是口頭上說些消極的話而是真正相信的對自己的消極評價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不被關愛、理解,還會感到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這時,你就要尋求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自尊。停止消極的自我暗示很重要;做一些自己擅長的事情;學會接受他人的贊美。
假裝自己能行
如果你擔心自己工作表現會很差,不要讓這種自證預言效應真的發生。假裝你能做好,盡可能讓積極的自證預言效應發揮作用。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當你在積極地為自己的事業而努力的時候,也會改變他人對你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可能會對結果有著不一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