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結婚久了,兩個人的感情會由愛情轉化成親情嗎?
我遇見愛情時渴望的婚后生活是如父母般的相敬如賓,在我的記憶中父母兩人幾乎沒有吵過架,甚至“紅臉”的次數都很少。母親勤勞能干,父親包容謙讓。如今年逾花甲的兩人,相依相伴,父親更是把母親寵成了“小姑娘”,她對父親事事依賴。
可是走進婚姻的“圍城”卻發現父母的相敬如賓沒有那么容易,我們不但沒有相敬如賓,反而南轅北轍向相反方向發展。有句非常流行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在我的婚姻生活里,詩和遠方已經被鍋碗瓢盆和不斷升級的爭吵所遮蓋,精疲力竭。
我是一個婚齡有近十年的八零后女性,有一個兩歲多的兒子,我們一家三口在遠離家鄉的膠東半島的生活。生活中矛盾此起彼伏,夫妻雙方爭吵不斷,內容也都是些雞毛蒜皮和油鹽醬醋,彼此都被生活磨的失去耐心,不愿意再忍受對方的壞脾氣。爭吵的時候甚至放出狠話:“離婚”,但還是有所顧及和牽絆,至今仍舊在一起,如同河蚌里的那塊石子,磨啊磨啊!雖然很疼,但不忍吐出那石子。
這塊石頭最終能否變成珍珠呢?我不得而知。我的婚姻生活是否還會有轉機,愛情在經受現實生活的“嚴刑拷打”之后是否會變得熠熠閃光、璀璨如初呢?我沒有答案,甚至連信心都沒有。有時候就會想:時間你快一點過吧,如果我們彼此都已如父母的年紀,是不是就會少些爭吵,彼此更像親人?
不僅是我的婚姻出現僵局,我身邊的兩個朋友亦是如此:一對夫妻分居兩地三年,妻子一人帶孩子,各種艱辛。現在為了孩子的教育并挽救婚姻,又回到丈夫身邊;另一對夫妻雖同住一屋檐下,卻也是貌合神離,爭吵不斷。
幸福的婚姻比比皆是,不幸的婚姻也是各有各的問題。我們八零后這一代或多或少的都在感受著婚姻帶給我們的挑戰,甚至為當今居高不下節節攀升的離婚率也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我處在岔路口徘徊去向的人也不在少數,何去何從呢?
回看我們父母一輩的婚姻,他們的結合是在物質貧乏的時代,他們經營婚姻的目標簡單且樸素:好好過日子。于是夫妻二人勤勞奮進,養育兒女……,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我們這一代不缺物質,缺少的是“安全感”,物質至上的時代給我們帶來了焦慮四起的副產品,無論怎么努力、年薪幾何回饋我們的卻是內心的空虛感。工作上沒有歸屬感,回家后就要從對方身上去尋找,可是夫妻雙方都沒有怎么辦?于是互不對眼,無法忍受,雞毛蒜皮的小事在爭吵過程中也會上綱上線……。
愛情依舊美好,婚姻也不僅僅是束縛。只是我們的經營之道出了問題,或者是夫妻的合作方法和方式不合適。于是耐下心來,先做自我檢討,從改變自我開始。盡量讓對方看到你的改變甚至想要改變的決心。再次老調談起,溝通從心開始。找尋雙方的共同點,確立一起努力的目標:哪怕僅僅是把孩子養大,也算是婚姻存續的理由所在。
如上方法如果還是沒有挽救紅燈亮起的婚姻,那就不用再指望愛情的轉化了,也許及早的剎車不失是一種方法。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者,雞湯或者雞血都無法醫治婚姻中的各種病癥,更多的是自我開解和療傷。
愿所有的八零后夫妻都不忘初心,在經營婚姻這門人生課堂上順利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