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針朝夕,開年第一本讀物!由這兩個詞語組成的書名,讓我們來解釋一下它。
認知也可以稱為認識,是指人認識外界事物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
盈余,表示有富余,有剩余。
“認知盈余”:受過教育,并擁有自由支配時間的人,他們有豐富的知識背景,同時有強烈的分享欲望,這些人的時間匯聚一起,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可以說維基百科、Facebook、新浪微博、知乎等媒體平臺都是“認知盈余”的功勞。
1.自由時間是怎么積累成認知盈余的?
我們所有一年花在電視和電腦上瀏覽信息和獲取資源的時間至少是以萬億結尾為單位的小時時間,如果我們把全世界受教育的公民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那這就成會成就一種認知盈余,當大家都擁有了豐富的知識背景之后,這種經歷會激發你強烈的分享欲望,不斷迸發進各個領域,無數人把自己的自由時間投入其中所創造出的龐大規模的集合體,成就了類似于維基百科這樣的公共編輯的百科全書,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所以User-Generated-Content 不僅僅是個人行為,更是一種社會行為。
全世界的認知盈余太多了,多到即使微小的變化都能累積為巨大的結果。但是平庸是創造性生產的供應增加所必然帶來的副作用。
2.工具賦予了怎樣的可能性?
當韓國民眾在首爾市中心展開示威游行時,一半以上的參與者都是十幾歲的小女孩兒。是什么讓這些年幼到連選舉權都沒有的小姑娘接連數周,夜以繼日地出現在公園里抗議?東方神起的網站為韓國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可以隨心所欲討論包括整治在內的平臺。在此次抗議期間,媒體不再僅僅是信息的來源,而同時開始成為協調的核心力量。這就是媒體這種工具賦予的可能性。
當一個人的認知出現了盈余,他們就會急于找到出口去表達,去分享,以釋放內心壓抑許久的知識,而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里,這種表達出口無處不在,更加快速的加劇了認知盈余的發展速度,然后對認知盈余的利用就使人們得以用更慷慨、更公開、更加社會化的方式來表現自己。
3.無酬的動機背后是分享的渴望。
數字網絡讓分享變得廉價,讓壓抑的人們找到解壓的方式,讓全世界的人都成為潛在的參與者。因為想要分享的動機才是原始的驅動力,而技術僅僅是一種方法。我們通過媒體這種工具駕馭我們的認知盈余,它讓我們參與并帶給我們回報。
人類的動機并不純粹是附加性的,為了興趣而做事和為了報酬而做事是截然不同的。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能讓行為本身就成為一種回報。內在動機是一張包羅萬象的標簽,把人們可能從一項活動中獲得的或基于活動本身的回報所造成的各種激勵因素聚集在一起。
而對外在動機來說,回報來自于行為之外,而不在于行為本身。外在動機并不總是最有效的動機,增大外在動機實際上可能降低內在動機。出發點是興趣還是金錢,會讓人們在做事時表現得不一樣。
畢竟分享才是愉悅的來源。
4.正是“我們”在為“我們”創造機會
認知盈余并不等同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自由時間的簡單相加,我們的自由時間和特殊才能匯聚在一起,共同創造,做有益之事,構成了這個時代巨大的新機遇之一。誰能充分利這一機遇,誰就能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所以近年來各種小眾文化才不斷的蓬勃興起,尤其是街頭文化在不斷的獲得廣大人名群眾的認可,當然了,認知盈余也創造了——廣場舞這一民間藝術。
5. 創造慷慨的共享文化
有些價值是市場創造不出來的,這些價值的創造只能靠一系列分享和相互協調性的假設,當更多人開始期待業余參與作為一種開放的選擇時,這些期待就會改變文化。參與者的規范是預測未來成功與否的關鍵,而這些規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群體成員是如何理解彼此之間關系的。能讓人們接受由社會聯系帶來的風險的一個辦法就是增加回報,如果有足夠多的人加入,使得這個群體看起來有價值和意義,那么就會鼓勵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提升知識的兼容性要具備四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社區規模的大小,一個社區里能理解某種特殊事實、方法或是故事的人越多,該社區的人們合作運用這些知識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個條件是共享知識的成本。
第三個條件是被共享知識的明晰性。
第四個條件是文化,即一個社區關于事物如何運行、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協調的一套共享假設。一個團體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了解它的成員在想什么。要想分享或者合作融洽,成員之間必須互相了解。
6. 從公用價值到公民價值
作為人類,無可救藥地既想滿足個人的需求,又想實現集體的效率,全心全意致力于為社會或公眾服務的團體很難長久維持。從個人、群體到公眾、社會,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利用認知盈余來創造真正的公民價值?人類既是單獨的個體也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是理性的,我們可以對事物做出個人的評估和決斷。我們同時也受情緒影響,能夠與超越我們個人智力的人形成牢固的紐帶。所有群體內都存在情緒化因素,正式這些情緒使群體得以聚集在一起而不致分崩離析。而過于關注群體情緒化因素可能導致這樣一個不良影響:群體行動能力的削弱。一個群體對其成員個人滿足感的關注可能會超越其對自身目標的關注。
7. 尋找鼠標,世界是“閑”的
方式、動機和機會三者的融合,從累計的自由時間這個原材料中,生產出了認知盈余。真正的變化來自于我們認識到這種盈余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讓我們為彼此創造機會的機會。低成本實驗和巨大的潛在用戶技術意味著如果某人萌發出一個需要很多人才能實現的電子,那么他現在就能以非常低的成本進行嘗試,并且無須實現得到任何人的允許。
如今重要的不是我們擁有的能力,而是我們如何在技術和社會的雙重層面上,講這些能力轉化為機會。對所有能接近新型分享模式的人而言,我們如今面對的問題是我們能利用這些機會來做什么。這個問題的解決,更多的依賴于我們為彼此創造什么樣的機會,以及我們形成什么樣的群體文化,而不是某項特殊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