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季羨林老先生的《月是故鄉明》一文,又引起了我對月亮的“愛戀”。詩經·陳風《月出》,是最早描寫月亮的詩歌了。在詩中月就像一位體態窈窕風姿綽絕美人兒,望月亦在思美人兒!我在想從那一刻起,月亮便成了“相思”的代名詞了吧!不管是思人還是思鄉總之是和思永永遠遠交織在一起來!
? ? ? 古往今來有很多詩人對月亮也是愛的不得了,我想是因為月亮、太陽、星星同為我們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天體,月亮沒有太陽的熾烈光芒,也沒有星辰的閃爍鬼魅。它出于夜晚,散發著清幽的如水如冰的光芒,尤其在寂靜的夜里,當我們觀月望月之時,在清冷的月光中會感到孤寂,而人在孤寂的時候,那隱藏在心底的幽思、惆悵、快樂與痛苦便如洪水傾瀉而出,于是那些優美的“詩中月”便在無數詩人的筆下產生了。
? ? 詩人張若虛的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艷壓全唐詩,詩中有: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的詠嘆,詩中除寫以月寄相思之外,還賦予月亮以哲理,包含人生意味于其中,意境之美不免讓人讀之難忘,回味無窮!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話“一生只愛一個人,作詩在精不在多”只要足夠驚艷,必能獨標高格、千古流傳,獨領風騷!
? ? 說到月不得不提到詩仙李白(雖然我本人由于各種原因對他的人真的喜歡不起來)但人家的詩確實是寫的不是一般的好,當醉人的酒流入詩仙的浪漫的豪腸時,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本句出自余光中先生的現代詩《尋李白》),月下獨酌,同月共飲杯中酒,此中詩情,非一般人能有!
? ? ? 除此之外,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也寫進了我的心里(我相信也寫進了很多中國人的心里),有人說寫中秋詞至東坡此詞一出,再無后來者居上!“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問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現實最終都歸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景!同樣予人生哲學與望月思人于一體,成為中秋詠月詞中的千古絕唱!
? ? ?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一個人在有月亮的夜晚或獨立于窗前,或獨立于庭院之中,就那樣安安靜靜地望著夜空中那一輪亙古同一的月亮,去遙想那些曾經在月光下的人與事,讓自己的思緒在月光地指引下四散開來,會飛往古時的邊塞,和那些戍邊的將士一起去感受望月時那對故鄉對親人刻骨的思念;會飛往南唐后主李煜的身側,去感受他那“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孤獨與凄婉的亡國愁緒!會飛往西行取經的玄奘身邊,和他一起置身于無盡沙漠之中,陪他去看那漫天黃沙之上的月亮,想象著那時的他孤身一人穿越浩瀚沙漠,到底是什么支撐著他堅持西行;會想像“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中青春萌動的愛情!這正好照應了我對“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 的理解!似乎有些多愁善感了!
? ? 作為詩歌中最豐富的意象之一,月亮在中國人的心里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是一種獨特的存在!詩詞中的月亮還有很多很多 ……? ?
? ? 在《月是故鄉明》一文中,季老寫了引人感嘆的詩中月,也寫了美妙絕倫的他鄉月,可是在季老心里永遠認為故鄉的月亮是最亮最美的,因為作者心底的那個最亮最美的小月亮代表的是他的童年生活和他的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 ? 可能是受我的影響,我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月亮感興趣了,不過孩子的興趣不是那些優美的詩句,而是月亮本身的特點,進而喜歡上了宇宙大百科,哈哈!我想這也算是一種興趣的“歪打正著”的引導吧!(隨意書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