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初中部課堂教學的聽評,我參加了幾節,也聽張校長聊她聽到的一些老師授課情況。課堂教學中暴露的最突出問題是,學生在課堂相當被動,甚至有老師滿堂灌的情況發生。不少課堂上,學生的興趣沒有被激發,他們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動口,也沒有同伴的互學共學……學生仍然被當成容器,老師只是“填鴨”。學生們沒有了自主和互學共學,老師就只有被累死。這樣說也許夸張,但是如果我說老師們的許多“累”是因為學生過于被動造成的,應該會有許多共鳴。值得思考的是,這種累恰恰是我們老師自己造成的,是我們不敢放手不愿放手的課堂塑造出來的。
11月7日早晨八點,突然收到張校長的信息,說她在八八班借班上課,邀我去聽。九點零五分,她為初中部老師上了一節《中國的地形和地勢(復習課)》的示范觀摩課,初中部政史地組老師和一部分其他學科組老師參加了聽課。課后,政史地組老師及時進行了評課。
我深切理解張校長上課的良苦用心。一部分老師還沒有站穩講臺,教學方式方法落后,她有些著急,也想起個帶頭的作用。在評課的時候,我說,這種上課需要勇氣。因為她是校長,講好了還好,萬一講砸了,有可能于她的形象有損。但是我知道,她沒有考慮這么多,她是對教學虔誠的人,把課堂看得神圣,個人的一些形象問題不在她的考慮范圍之內。當然,從這個角度去想的話,我的想法就顯得偏狹功利了,想到此,我也有幾分愧疚。
張校長的這節復習課,我感受深切的地方是她確立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張校長課堂上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我認為是從這幾個方面實現的:
一、課堂理念——眼中有人整節課從導入齊唱《歌唱祖國》,到以競賽的形式復習舊知,最后練習檢測,張校長一直努力強調學生的參與。她極其投入的飽滿熱情,她富于激勵的賞識性語言,她為學生總結的易記易學知識點,引領著學生的探索發現。學生從第一個競答板塊的不知所措,到學習熱情迅速被點燃,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之中。
我覺得她最大的示范引領作用正在于此——看見學生,讓學生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而后他們自覺加入到學習的隊伍中來.達到這樣的效果,歸根結底是因為張校長有“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樣的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不等于學生的“學”,一節課不是老師把教學目標講完了就結束了,而是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圍繞教學目標,實實在在地經歷了學習的過程。知識、技能、能力如同知覺、概念與思維一樣,不是實體的東西,它不能從一個人的手中傳遞到另一個人的手中,更不能從一個人的腦子里直接灌輸到另一個人的腦子里……學生應該是教學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和實行者,而不是消極地接受教師灌輸知識的機器。? ? ?
所以說,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的首要條件,是老師的理念轉變。
二、師生關系——民主平等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可見師生之間的情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積極情感的催化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營造出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既積極思考,又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順利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
課堂上,八八班學生與張校長一起學習,又有不少老師聽課,起初是拘謹的,不敢起立回答問題,但是張校長用和煦的笑容、溫暖的語言和小組評價的方式,慢慢構建一種與學生亦師亦友的關系。課堂教學愈深入,學生愈積極。最后上臺展示的學生中還有班級后進生,盡管回答不完美,至少說明他感受到了課堂氛圍的安全、自由。正是這種安全和自由,才讓他有勇氣走上講臺。在他的思考和同學的幫助下,該同學最終完成講解,我把這也看作一種合作學習,不過是臺上與臺下,一人為主多人為輔的情況。沒有民主平等,就沒有這樣精彩的課堂生成。
我經常在評課中強調“課堂的精彩必然來自于學生的精彩”的觀點。老師講得再精彩,但是看不到學生的學,看不到學生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這樣的課堂我們不能認可。學生怎樣才會變主動?怎樣敢于表達?怎樣戰勝自己?這些問題的答案也許很多,但是答案再多,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都是這些答案的土壤,是根本。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老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和精心的教學設計、深厚的學養是實現課堂師生平等民主的必要條件,否則,可能會出現老師無法控制局面的情況,這需要老師在課堂中的不斷錘煉。
關于張校長的課堂氛圍,我在議課的過程中是用 “嚴肅而又活潑”給予評價的。
三、教學語言——賞識激勵
曾經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取代老師,老師也會面臨失業的危險。但就目前的科學發展情況來看,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你來我往的對話,老師對學生情感的傾注,老師的體態、語言甚至眼神這些細節的傳達,是機器無法代替的——機器沒有感情。在這些情感交流活動中,語言是用得最多,也最直接的形式。夸美紐斯也曾經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在課堂上,教師正是通過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生帶進知識的海洋,開啟他們的心智,陶冶他們的情操,使他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在張校長的整節課上,她的賞識性的語言,豐富而又極具針對性。當學生躍躍欲試,而又有擔心的時候,張校長說:“心動不如行動,相信你只要能嘗試,就能成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上講臺當老師,機會很難得哦!”當學生暫時思而不得時,張校長說:“讓我們靜靜等待,相信你一定行!”學生沒有回答正確,張校長說:“看得出來,你已經盡力了。”……這樣的語言,在張校長的課堂上經常可見。“甜自愛來”,張校長心中始終裝著學生,對他們懷有熱望,“言由中出”,許多激勵的話語便從她口中緩緩流淌而來了。
許多媒體抨擊賞識教育,我們當然不主張過度賞識,但是,膽怯時,賞識激勵給人信心,成功時,真誠贊美讓人奮進,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的教學,甚至是大部分中國人的生活,不是賞識過度,而是極度缺乏,我們太崇尚嚴格要求,在賞識學生方面太吝嗇了。張校長課堂上的賞識激勵,讓學生有了積極參與的欲望,學生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信任和期望,這樣一來,學生參與度高、參與面廣,他們的主體地位就慢慢地確立起來了。
除此之外,張校長環環相扣的教學流程,扎實深厚的專業素養也為她的課堂增色不少。
當然,沒有完美的課堂,張校長的課堂也呈現了容量過大、課件字體太小等問題。
我在此不是想評價課堂的優劣,而是想探討張校長上課的意義。她想通過自身的示范,讓老師們重視課堂教學,改變教學觀念,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切實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向課堂四十分鐘要質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既能把老師們從“出力不討好”的境況中解放出來,又能提高學生素質,為學校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就像我在評課時說的那樣,張校長吹響了我校初中部課堂教學改革的號角。再回首,看看自己總結的幾條,沒有一條有新意。仔細想一遍真實的課堂,真正像張校長一樣做到者卻寥寥。所以,即使新課改的步伐已經跨過了二十年,還是有必要強調課改,前路也許漫漫,但不要緊,我們已經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