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Y君聊他的工作狀態,年末發年終獎,作為編內人員的他比編外員工拿的年終獎少近10倍,沮喪的心情可想而知。不過這并非主要原因,在這份工作中,在深入比較了做對公業務和對私業務的不同體驗后,他發現自己并沒有很適合,但在努力探索背后不合適的深層次原因,是業務不熟悉所致?還是性格所致?喜歡程度有多少?
我與小Y君相識于臺灣,當時我們一起在臺灣當交換生,每次大家一起出去玩,他的話不多但又略到好處,不夸張不乏味,笑容也是淡淡的,似乎和人群不經意中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那時候便覺得長相清朗的小Y君有種遺世獨立的氣質,一直以為我們的相知到此便結束了。
回大陸后,過了很久,有一天他突然聯系我,我們開始聊彼此的近況,那時他在江浙地區工作。從高考大省走出來的他,去了中國最美的大學最好的理工專業,工作后對自己的行業不喜歡,于是邊工作邊學習,花了一年的時間申請臺灣那邊的經濟學碩士。那段前途未卜的孤獨時光里,他可能只是想找人聊聊天,也許因我和他在氣質上有些相似,于是聯系了我,沒料竟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后來,雖沒能進臺大的經濟系,但他也去了僅次于臺大經濟系的學校,畢業的時候,面對論文壓力和找工作的壓力,往返于大陸和臺灣,所幸的是,他不僅順利畢業,也去了自己喜歡的城市,找到了一份滿意的工作。
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不管誰聽到,肯定會覺得這個男人很優秀。可我認為,用優秀來形容這樣的人是膚淺的。有些人的與眾不同,不在于找到了多么光鮮亮麗的工作,不在于拿多高的薪水,更不在于買得起多貴的房與車。小Y君的與眾不同,在于始終知道想要的生活,了解自己的局限,了解環境的局限,并一直在勇于做出嘗試和改變,證明著個人價值的無限潛能。我想很多人的人生,可能在江浙這段就截止了,做一份將就的工作,找個將就的人,此生足矣。
在北京的一些朋友,他們或是海歸,或是從北大清華人大畢業的高材生,充滿希望的朝著買車買房目標奮斗,另一些是已實現了這些目標的朋友。我想他們應該很享受這樣的過程,畢竟北京是年輕人實現夢想的地方。但深入交流后,會發現事實并不如此。
北京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給自己,造成特大城市的畸形發展,從而造成了房價上漲、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交通擁堵、霧霾嚴重。朋友聚在一起談天說地越來越難,婚姻家庭的危機感也逐步呈現,甚至已實現物質目標的朋友,也漸漸感受到生活所帶來的不舒適感,這種不舒適感來自于,外界環境對小孩教育、對自身健康,對出行品質的威脅。工作上的快節奏高收入和生活的品質,已經不成正相關。開車上班一路堵,為了小孩對口升入較好的學校,從大房子搬到五道口的小房子,周六日陪著小孩穿梭于不同的特長班,朋友親人和自己也一樣忙,一年到頭聚不了兩三次。他們中有人開始在思考,自己此生追求的是怎樣的一種人生?
對于還在奮斗中的人而言,他們渴望留在這座大城市并定居下來。北京也許是全國資源最集中的城市,發展機會多,但工資水平和其他南方許多城市差距不大,甚至在某些行業,遠遠落后于富饒的江浙地區和珠三角一帶。這些留下來的年輕人,剛開始滿懷激情,體制內的人希望不斷高升,體制外的人希望有一天創業。
幾年過去了,有些人還堅定不移,但有些人選擇了接受現實,接受了在非中心區買一平米的房子至少需要兩個月工資的現實(還是至少月收入2萬的上班族),接受每年各種名校高材生像白菜一樣進公司的現實。追求穩定家庭生活,使得他們不敢冒險也不愿冒險,逐漸喪失了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個人成就感的實現似乎只剩下在北京買房買車給子女提供優質教育了。他們中也有人開始質疑,如果換一座城市生活,自己的人生是否會更好一些?
這里又回到小Y君,北京的朋友和他無疑都是優秀之人,略有不同之處在于,小Y君常常會停下來挖掘自身價值,“我是否能每天學到新的東西,這份工作是否可以給我帶來持久的愉悅,我個性中那些積極自信、求知欲、包容豁達的這些品質還在否。”追尋與堅持的自我,在現實的打磨中并未喪失,反而為了找到個人價值的存在,而不斷適應環境和努力進步,而非選擇屈從于現實,讓個人存在感越來越弱。錢的意義對于每個人來說,當然意義重大,但有人并未因此成為它的奴隸。
當一個人善于挖掘自身潛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時,嘗試每天都能感受到進步,每天努力將自我狀態與工作狀態、生活狀態調整到一個節奏時,我想被眾多人追求一生的豐富物質和豐富精神,也會不請自來。生活在哪座城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被生活所控制,為了生存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本身而生活。任何時候改變都不晚,重要的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并享受追求的過程,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