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祥林嫂早年寡居,后被逼再嫁,但丈夫又病逝,孩子也被狼吃掉,雖然捐了門檻,可依然逃不過周遭人的厭棄。 接連被喪失親人的創傷重擊,讓祥林嫂的精神恍惚...
在督導討論中,趙老師提到“沒有假設,就沒有咨詢”,引發了許多思考。 在基于心智化的咨詢中,咨詢師要對某些詞匯和短語保持警惕,如“清楚地”,“顯然...
(在哀悼中)既然知道有些親人是不可挽回的,個體為何會出現這些要求和責備呢?為什么表現得如此不現實呢?鮑爾比認為有一個好的答案來源于進化論。 首先...
(對于喪失)所有人都會出現類似的反應。像成人一樣,嬰兒和幼兒在失去所愛的人的時候會體驗到悲傷,要經過一段哀悼期。 (嬰幼兒哀悼與成人哀悼)有兩個...
一名15至30個月大的兒童,若與母親有著相當安全的關系,并且沒有與母親分離的經歷,那么我們通常可預測其接下來的行為表現。他會經歷三個階段。據此,...
在生命的頭幾個月里,嬰兒學會辨別特定的人物,尤其是母親,進而發展出一種希望母親陪伴自己的強烈偏好。六個月后,嬰兒會表現出無差別的喜好。 在第一年...
首先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與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的需求相關的挫折才是真正的挫折。 只要這些需求得到滿足,其他類型的挫折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實際上,做...
溫和的干預不僅可以避免激起兒童的憤怒和哀怨——相信這些事無意識的,并且與懲罰是分不開的——而且可以向兒童示范如何有效調節沖突。 它向兒童表明:暴...
親密情感紐帶的主要意義 依戀理論認為,與特定個體建立親密情感紐帶的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貫穿個體的一生。 在嬰兒期和兒童期,個體會與父母(或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