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乍看殘酷,實則真相。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我們怎么想不太重要,環境會...
今天看到虛舟兄的文章《人生的第一性原理》,我覺得寫的特別好。他一開始借用貝索斯的觀點,提了一個問題:未來什么是不變的。 接著,他借用《道德經》的...
小時候學理科的時候,不太重視定義的意義。經常是課本的基礎概念、定義都沒完全搞明白,就急匆匆地去做題。 后來,“定義”這個詞重新引起我的注意,是在...
今天看羅胖一篇文章《一個俗人,怎么成了圣賢?》,我在沒看之前最先想到的是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在美國歷史上的地位非常高,他是個“斜杠青年”:集革命...
一個你預想成功率極低的事情,你會不會去干? 對于一個可能成功率極低的事情,我們之所以會去做,更多是因為: 我們存在認知殘缺。 吳伯凡老師在文章《...
我們知道,Economy這個詞的意思是“經濟”,但是,我在吳伯凡老師的一篇文章里《認知與契約1丨現實中的上帝視角》,提到了一個宗教上的意義:“神...
今天看吳伯凡老師的一篇文章《認知的溢出性3丨溢出性的決定性作用》,里面提到這樣一段: “我的一個朋友講,他人生最重要的幾件事情都是在賺錢最少的時...
昨天的文章《認知“復雜”(一)》提到一點:相比制造汽車等看著復雜的大工程而言,教育孩子、投資是更為復雜的事情,原因是:對于后者,我們所面對的對象...
一個問題:制造汽車跟教育孩子相比,哪個更復雜? 答案是: 教育孩子要比制造汽車復雜。 為什么? 因為制造汽車表面上個大工程,但是它的材料、它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