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乍看殘酷,實則真相。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我們怎么想不太重要,環境會讓我們行動,做出選擇。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每一個處境都是一次修煉。外界怎么變我們左右不了,但是我們可以左右自己的心。
2/ 承受極苦的能力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以前覺得,可以舒服,為什么要承受痛苦。年齡漸長,才逐漸明白承受得了極苦才是生命的真相。
難怪稻盛和夫把話說得特別絕:
宇宙意志為人類生命所設定的最終目標,就是磨練心志這一條。
注意他的用詞:“宇宙”,“人類”,“最終目標”,“這一條”。
泰森:
只要能過上一年邁克·泰森的生活,只要能過上拳王的生活(哪怕一天),我甚至愿意去吃下水道老鼠的屎。媽的,就是這樣。
赤裸裸地真實。
3/ 服務他人,價值輸出是活著的根本意義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把這幾句話放在了最后一章,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讀書很容易變成一種玩物喪志的活動,是因為它是一種輸入活動,讀的人很容易只關注輸入的快感,關注當中無邊無際、自由自在的自我獲得感。然后,忘記了要把它拿到現實世界去接受檢驗,去給他人帶去價值。
隨時警覺自己當下的獲得感,多反問自己,我可以怎么把其傳遞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