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思考有關個人成長方面的問題,之前也閱讀過不少相關書籍,大致得出了一個結論:
所謂生涯規劃,無非就是運用各種模型和方法,幫助你識別出自己當下最真實的處境、以及當下最需要的東西是什么;然后再通過各種模型和方法,幫助你達到最想要的結果。
但是這些模型和方法又實在太多,什么MBTI、DICS、二八法則、思維導圖、零秒思考、目標愿景板等等(而且現在還有不斷在增多的趨勢),光是理解和學習這些模型,就要花掉很多時間。
反正換做是我,如果花這么多時間是在學習模型,而自己人生的實際問題還沒著手開始解決,那我肯定不會覺得自己學到了很多解決人生問題的知識,只會變得更焦慮。
不過我也發現,有一條Principal可以用來篩選最合適自己的生涯規劃模型、甚至是可以直接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那就是 -- 奧卡姆剃刀原理。
第一次知道奧卡姆剃刀原理,是在謝老師的人文課堂上。這條原理說的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對問題“合理的置之不理”。
這個原理拓展到生活中,可以理解為:只要是能夠達到目的,方法越簡單越好。
這樣做的好處是:
1. 有助于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集中在最重要的幾件事情上。
2. 避免把實現目的的手段,當成目的本身。
比如我曾經有一年半的時間,是用手賬的方式來安排一天的To Do List和時間使用情況的。一開始記得還比較樸素,后來看到網上不少大神們曬自己精心設計過的手賬,也不由自主地想要向他們看齊,于是膠帶、彩筆、簡筆畫統統都開始搞起來。本來計劃每天花半小時完成的東西,最后要花一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
像手賬控們那樣精心設計手賬,的確能夠給我帶來內心的寧靜和儀式感,特別是到年末翻看自己過去一年的記錄時。但我最初開始使用手賬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時間、方便檢查在自己時間管理上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
手賬原本是我用來管理時間的一種手段,最后卻變成了目的本身 -- 想要用來節省時間的工具、最后變成了浪費時間的因素,不能不說是一種本末倒置。
意識到這一點之后,我果斷放棄了手賬,改用了時間塊App來記錄和分析每天的時間使用情況,這才真正達到了我的目的。
順便說一句,這款App本身也是遵循了奧卡姆剃刀的“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原則,并沒有什么花哨的功能、也不會讓你在使用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才是一個時間管理App真正應該達到的功能。
所以,下一次當你遇到生活選擇題的時候,不妨也用一用奧卡姆剃刀,剪掉那些復雜的表象,只留下最簡單的選項。
相關文章:
個人管理需要的是原則,而不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