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學生僅僅作為客體來塑造,必然帶來課堂上肅殺、乖戾之氣。教師越具有主體性,學生就越具有客體性,教師人格與學生人格同時被扭曲。
把知識僅作為郵件來傳遞,所遮蔽的不僅是學生的心靈,還包括知識本身和知識所表征的世界。課堂上,教師和教科書越具有權威,學生就越無知。并非學生本無知,而是權威知識和客觀知識逼迫學生無知。
任何年輕齡價階段、任何發展水平的任何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觀念進入教學過程的,因此,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傾聽學生自己的觀念。在傾聽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幫助學生誕生更精彩的觀念,這是教學的價值所在。
以觀念的誕生與合作創造知識為核心的教學,即是“研究性教學”。教學即研究。課程是在師生共同研究中不斷創生的存在。
“研究性教學”因其尊重每一個人的觀念的獨特性,它不僅具有個體人格解放的價值,還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