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位年輕的朋友JAY上個星期離開家鄉,遠赴上海。他告訴父母是去找工作,但那只是個幌子。他這么做,單純只是想逃避父母的責怪。
大學畢業后,JAY一直在北京工作,將近5年了沒有待在家里陪過父母。最近一年,父母經常打電話游說他回老家工作,可以陪伴兩老的身邊。回到老家工作以后,他陪伴父母的時間多起來了,但卻很不適應。
跟父母沒有可以聊的話題,JAY感覺一切都很陌生。在北京工作的時候,雖然也會孤單寂寞,但可以通過社交軟件認識不同的朋友,甚至可以約同事、老同學看電影、喝點小酒來解悶,也就過了。
但是現在回到家里,如果上班遇到不開心的事,回家還要強顏歡笑。爸媽若看到他不開心,問他原委,從來也不安慰,總是火上加油,指責他哪里不對哪里不夠好。在工作上做得好,受到領導、同事的贊賞,JAY想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悅,但他們卻潑他冷水,說他不要讓領導、同事覺得自己驕傲了。驕傲容易讓人自滿,不利于以后的發展......
跟父母住在一起,反而讓JAY更孤單。他覺得父母好像越來越討厭自己。
-2-
為了避免跟父母有矛盾的沖突,JAY絕口不敢和他們談工作和心情,無論快樂或傷心,都要裝作若無其事。
JAY和父母提出要搬出去住,爸媽就爆發,說他要拋棄他們倆,說他嫌棄他們,這是不孝的行為。這個話題只要一提,總是導致吵架,最后JAY不敢再提。
那些不愉快都是小事,但這樣的小事,每天都發生,就非常消耗JAY的心力與情感。他很害怕,如果他不趕快離開這個,他會開始恨惡他的父母。為了逃避父母的控制,他選擇逃離老家。
如果站在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一定是愛兒女的,各種言行的背后都是好意,都能理解。當父母對兒女的關愛用錯了表達方式,結果終將是把兒女推得更遠,推到他們的生活范圍之外---最合適的距離,只能遙遠地相愛。
父母不斷用親情勒索,展現控制、威權、不信任;父母卻認為,他們在保護、指導自己的孩子。
-3-
老是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后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所有人際關系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
從小,父母就要求我們好好讀書,如果讀得好,就買好吃的給我們;讀不好,可能會遭到一陣責罵。而碰上人生十字路口時,你會讓父母幫你決定,還是勇敢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很多人,與父母妥協了,也許是讀了不喜歡的科系,也許是做了不想做的工作,無論如何相同的是,最后那份不快樂,都只能自己承擔。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對于阿德勒心理學來說,這就是父母介入了我們的課題所導致的后果。在情感的世界里,我們常常會不小心越了界,認為自己有權力幫對方決定好與不好,許多爭執便從這里開始。
拿出你的愛和關心,告訴對方若有需要你的建議,你很樂意;如果暫時不需要,你也能獻上陪伴和祝福。割舍別人的課題,是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信任,就是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只要你害怕信任,終將無法與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系。
-4-
你害怕“被討厭”嗎?人性都有弱點,幾乎所有人都害怕“被討厭”。如果你無法不在意別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生命有很多時候很折磨,總讓人覺得過不去了,但回頭看看那些痛苦,我們才發現苦難和美好本就是交錯出現的。當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請鼓起被討厭的勇氣,因為,勇氣才是讓人有無限可能的,最強大的武器。
正是有“被討厭”的恐懼,讓另外一項廣為人知的人生座右銘---做自己,成為空中樓閣。所有人生的煩惱皆來自于人際關系,割舍別人的認同是一個人獲得自由的重大課業。
多數人沒有能力把「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分離。但這是一個陷阱,當你小心翼翼地保護瓷娃娃般非常易碎的“人生形象”時,你其實正在失去你自己。
這世界上有一些人,擁有的很少,卻從未停止熱愛生活,另一種人擁有很多,卻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按照阿德勒的解釋,他們不擁抱生活仍然美好的部分,選擇訴說創傷,因為他們有一個目的:逃避面對人生,不愿意為自己負責。
-5-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急于成長,然后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后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
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著仿佛自己從來不會死亡;直至臨死前,卻又仿佛從未活過。人,而且多數人皆活在上述狀態,所謂“生命”簡直成了“無意義的氣球”。它在荒謬稀薄的空氣中,任意漂浮;直至死亡之日,氣球落下。
很多人明明看見自己被卡在某個困境中,卻選擇唉聲嘆氣走不出來。許多時候,并不是他們無力走出,而是他們需要眼前的困境,創造悲劇英雄的劇本,且踏出改變步伐將面臨的是無限的未知。停留在原地的樣貌卻已能被清楚摸透,再怎么差,好像也就是這樣了;再怎么差,還是做現在的自己比較舒服。如果你的人生卡關了,減少抱怨和唉聲嘆氣,靜下心來想一想,你是否把不幸當成武器了?
很多麻煩其實都是我們臆想出來的,實際操作的時候,可能就會發現之前的憂慮是多余的。謹慎小心固然是對的,但是因此故步自封,一步也不敢邁出去,顯然是不劃算的。
無論這份不幸來自家庭背景、學業、長相、身材,或是任何其他來源,能改變你的,都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