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邱慧)7月11日,我校信息學院赴四川省成都市暑期社會實踐團一行8人出發前往成都開展為期一周的竹琴調研實踐活動。實踐團先后參觀了四川省博物館、成都市藝術團、成都市文化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等地。14日上午,竹琴傳承人謝赤非老師為實踐團同學們詳細講解了竹琴的發展歷史、制作工藝、表演方式、現狀等。
歷史久遠,隨時間發展中
據謝老師給大家介紹,竹琴最早起源于唐朝的宮廷音樂,作為一種伴奏樂器,后來流傳到道家(相傳張果老的法器便是竹琴)道士免費演唱《道德經》、《二十四孝》等來宣傳道義。清朝后全部是盲人在街邊坐唱賺錢,后進入茶館客棧坐場,以養活自己。解放后,竹琴快速發展,進入大型演出階段,藝人加入曲藝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他的師爺楊慶文打破傳統的坐唱,首創站唱表演,增加了竹琴藝術觀賞性。直至今天,竹琴藝人們不斷創新,使得這一古老藝術與時代接軌。
漁鼓道情,道破世間人情
四川竹琴,鼓面用魚泡做成,因道人手持竹簡板、竹筒,故得名“道筒”或“道琴”(道情),演唱內容多與孝道有關,故為“道破世間人情”。
(隊員學習中)
傳承困境,鮮少有人問津
據謝老師介紹,以前主要是師徒面傳心授,現在因科技發展,可以通過手機錄制方式讓學生可以反復聽。而目前竹琴繼承也陷入了困境,現在年輕人在流行音樂等沖擊下,逐漸失去了對于這種傳統藝術的關注。由于竹琴目前是純手工制作,且對于材料要求較高,制作時間長,故有“上代人備料,下代人用”之說。目前藝術團只有一個竹琴手工藝人,且年事已高。謝老師說,目前傳承情況很惱火,一年大概只有50場演出,皆為公益演出,平時我們也只能在辦公室里彩排。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老去,竹琴日漸式微。
通過此次的采訪,我們對于竹琴這一古老的藝術也有了更多的興趣,謝老師也說目前就是只要有人要學,他就可以免費教。計科1503鐘瑞學過后覺得十分有趣,兩個手要協調,兩個手要放松的同時又要控制樂器和節奏。希望通過此次我們團隊的實踐,讓更多人關注到竹琴,為其注入新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