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的人浪跡天涯,把世界當成家;有的人鐘情家庭的溫暖,生活莫過于一盞為你等待的燈;有的人,向往把生活過成喜歡,春風冬雪煮新茶。
一百種生活,便有一百種美好。
但如果要我說,在我的想象里,一個人最好的生活狀態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袋中有點錢,腹中有詩書,房里有花香有貓咪。
錢,不用很多,只要足夠。
足夠去維持一個人的經濟獨立,在溫飽之余,還能追求精神的面包。也正是經濟上的獨立,才能使一個人的人格獨立起來,繼而才可以自由地去選擇,去追求。當你在錢財上依賴別人,你便很難有精神上的獨立。而一個人,只有經濟和人格雙重獨立,才能真的活得體面。
一個人沒有錢,必然會喪失很多的選擇權。經濟不能獨立,要么得依附別人,要么就委屈自己,總歸是活得不夠挺拔,說話做事都少三分底氣。
只有經濟獨立了,才能有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才有能力拒絕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從你經濟獨立的那一刻開始,你的生活才真的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所以,你可以不拜金,也不必以家財萬貫為奮斗的終極目標,但你需要一定的金錢和積蓄,來保證生活的尊嚴,不用屈就,不用乞求,可以自由地主導人生。
讀書,不僅僅等于上學,也不只是青蔥的學生時代該做的事,而應該是一輩子的堅持。
一個不讀書的人,就相當于主動關上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大門,成為拒絕思考、被動接受的人。
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學、讀那么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讀書是一種自我的修煉。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從中修煉自己的心境,豐富自己的見識。這樣的生活更顯厚重,更有質量。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花。
我一向喜歡花草。美好的東西能抵抗生活中的沮喪和困頓,經過愛,見過美,人就擁有一種強大和勇敢,能對抗世俗的粗糙。
百花族中,又最愛百合,愛它的清雅,愛它的幽香,更愛它本生在深谷不為人知,卻依舊執著盛開美麗。
很喜歡林清玄的那篇《心田上的野百合》。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長在偏僻遙遠的山谷的斷崖上,惡劣的生長環境,并沒有消磨它作為一株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從泥土里露頭時長得跟其他野草沒有什么分別,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著胸膛,終于有一天,它開花了,而且開得那么美麗,那么驚世駭俗。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愿所經受的第一個歷練,那么,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
“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么看我,我都要開花!”
因為對百合的鐘愛,曾經每周都要去買幾枝插在瓶中,細細靜靜欣賞它的美麗。也因此結識了在路邊擺攤賣花的“花姨”,從普通的顧客與賣家,到漸漸因為花而彼此熟悉。
“花姨”總是清楚地記得我要來買花的日子,總是把最好的百合留給我;她還像一位長輩媽媽關心小輩一樣,對我顯得單薄的身體搖搖頭,絮絮地囑咐我“要多吃一點”。我愛喝的“蓮子百合魚尾湯”也是“花姨”教會我煲的,而對于體質“虛不受補”的我來說,這又幾乎是唯一讓我覺得可口、滋養又不會讓我上火的老火湯了。
后來“花姨”不再在路邊賣花,不知道是否是被城管取締了。而我寧愿相信她是在某個地方開了一家真正的花店,不用再日曬雨淋地奔波;或是干脆“退休”在家中,弄孫為樂了。現在走過街頭,還是會時時想起熱情的“花姨”,遺憾的是,對她我始終以“花姨”相稱,竟忘問一問她的姓名。
再后來,隨著生活的變遷,經歷了種種挫折,我買花的心情和買花的次數逐漸減少,心頭的烏云卻越積越多,一直把我壓得無法站立……
直到搬到山莊里來,直到生病休息,直到重新有時間有信心試著找回內心的平靜和看花的心情,才發現其實美麗無處不在。在林蔭下,在山道旁,在大雨滂沱時,在黃昏落日間,在貓兒滿足的睡臉上,在一本好書的字里行間……
一場豪雨過后,滿地落英繽紛。去樹下撿拾些被風吹落的雞蛋花回來擱在淺碟里,數日里可暗香盈室。漫步山中,隨手摘些野花回來胡亂插在瓶中,也煞是好看。美麗無所不在,只等我們去發現,去創造。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如此一生,甚好。
作者介紹:魔小喵,一只愛旅行的貓,和你分享有溫度的旅行故事和生活感悟。微博:@魔小喵旅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