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這一代做父母的,在育兒路上多slogan,什么“自帶雞血”,“高質量的陪伴”,“做榜樣不做保姆”等等詞匯高頻誕生。
然而,在孩子身上傾注的時間,付出的用心,卻未必盡如人意。
有人專門為了全心陪伴和教養孩子而當全職媽媽,
有人看了很多育兒大全,卻發現還趕不上自己爹媽小時候對自己的放養成果。
有人為了那句扎心的“不輸在起跑線”,就給孩子報名各類興趣班,周末不是在上課就是奔赴在去上課的路上。
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孩子表現平平,并沒有在哪一項上發現天賦異稟。
我們努力給孩子提供那么多選擇,好的老師,好的資源,有機會,有平臺,為什么孩子發展不出“一技之長”?
更糟糕的是,孩子并不開心。
在媽媽眼里,那個笑點很低,明朗可愛的孩子不見了。
在孩子眼里,那個軟語溫柔,經常擁抱自己的媽媽不見了。
在孩子的被動接受和父母的過分焦慮中,親子關系越來越尷尬。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投入”,抱有“功利心”。
他們的理念是,無用的書不讀,無用的事別做。
任何事情都要在計劃內,掌控中。有投入就一定要有產出。
不能脫離既定軌道,也不允許孩子有Plan?B。
可是,對孩子來說,那些“無用”的東西,才是他們童年快樂的源泉。
(難道你小時候覺得三字經比洋片好玩?覺得四大名著比蠟筆小新有趣?)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是有愛的,但卻是無趣的。
培養的,可能是另一個自卑又無趣的孩子。
有趣的父母,才能給孩子更大的世界。
雖然這是個拼爹拼媽的時代,金錢不夠才華來湊。才華不夠專業要強。
然而,孩子需要的,并不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爹媽,而是懂生活、有趣味的父母。
生活,不是“專業知識”堆砌起來的科研項目,也不是砸把錢就可以一鍵搞定的,而是家庭環境長期的浸染和熏陶。
那些寬容不緊繃、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也能創造細碎樂趣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比專業輔導,興趣特長,重要的多。
帶孩子去動物園看動物,比督促他看十萬個為什么更真實。
與孩子一起騎單車,在二輪的車上,有四輪看不到的風景,
無論多忙都抽空帶孩子去旅行,在陌生的空間中打開無數的可能性,收獲別樣的風情。
遇到危險時,告訴自己,“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后還會堅持去做”;
異國他鄉得到陌生人幫助后,記住了感恩。
未必要學很多技能,要讀很多繪本,這個未知而精彩的世界,就在你的腳下。
書本上巴掌大的春天怎能比得上用腳步丈量出來的春天。
世間萬物,不是抽象詞匯,而是鮮活生命。
保持熱愛才是對抗世界的武器。
熱愛生活,有趣味的父母,勝過任何一款早教機,隨時變身互動性最強的真人玩具。
有趣的父母,會在平凡的日子創造驚喜,柴米油鹽的日子,也可以變得豐富多彩。他們并不靠錢換取,而是用心思守護孩子的天真。
有趣的父母,會把最普通的日常變成樂趣。
買菜做飯,不是負擔,是發揮創意的時間。油鹽醬醋不會奪走媽媽的美麗和好心情,
掃除家務,不是負累,而是交互游戲。洗刷碗筷不再是猜拳的輸家不情不愿去完成的任務。
家里的一切都可以好玩有趣又充滿創意。
你相信生活可以是有趣的,你就配得上更有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