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整合是指整合由現實能力、基本能力、價值體系和經驗所構成的序列的能力。心理的同一性必須支持人格的同一性,后者意味著將身體、環境和時間的各種功能、特征、需要統合為一個整體的能力。有一個“普遍整體”凌駕于這些內容之上,這意味著跟其他人、群體、生活樣式、東西和力量建立關系的能力和把握現有關系的能力。人格的同一性同時包括自我認識,它是以現實能力、基本能力和對它們的體驗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這個能力有兩個層次。首先是對自身的整合,把不同的信念、自己的觀念、個人過去和現在的感受和體驗等整合成完整的個人的東西。兒童有的時候分不清他的幻想和現實,這是整合能力不完善造成的。成年人有時由于種種原因也不能將幻想與現實整合,不能把自己的不同理念與行為整合,會導致幻聽、妄想等癥狀,甚至精神和人格的分裂。
第二個層次是自己與他人、與環境、與外界的統一與整合,有些像中國的成語“審時度勢”,以及“眾樂樂、獨樂樂”的選擇。心理學家阿希在1955——1956年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八個人一組,其中的七個人是預先被告知任務的,這一組人面對兩根同樣長的繩子,七個人都聲稱兩根繩子不一樣長。整合能力過強的人,特別懼怕孤獨,懼怕“被冷落”,干什么事他都喜歡一幫人在一起,容易從眾,容易失去自己的獨立見解。整合能力不好的人,顯得“獨”,不能隨喜眾人,在集體中總是要關注自我,凸顯或隔離出自我,顯得與群體格格不入。前者的代表是賈寶玉,總希望大觀園永不解散,姐妹們永遠在一起;后者的代表是林黛玉,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所以連筵席都不要開了,各人自己呆著吧!
整合能力與兒童期的依戀關系的建立有關,也與其成長環境中的群體生活狀態、社區/社群情況有關。一般說來,大家庭里受寵的孩子,整合能力都發展得不錯甚至編強,家庭成員較少且關系不親密的家庭的孩子長大后整合能力會稍差。還有一種情況是,個人很渴望團結與整合,重視自己與群體的關系、在群體中的位置,但由于其他現實能力發展得不好,例如,服從、公平、關系、接納,等等,他并不能處理好群體關系。這種情況也是屬于整合能力不好。整合能力與關系能力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群體關系,后者是一對一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