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痛經的緣故不想看書不想聽音樂看動漫,似乎覺得一切都太過嘈雜,于是想到了小津,想到了他安靜的敘事跟長鏡頭,以前看過他的《秋刀魚之味》,這次則是正當季的故事《東京物語》,一切都發生在夏季,一切卻又讓人覺得冷。
男主角跟秋刀魚里的一樣,扮演那個不斷說著搜噶搜噶的和善老人,跟著老伴從鄉下去東京看望幾個兒女,從收拾行李的時候小津已經開始草木蛇灰,老太太不斷詢問著氣墊是否帶了,她的健忘癥,體現在所有老人身上的歲月的侵蝕。到了東京,首先展示的不是大城市的高樓大廈,而是城市郊區鐵路邊的一所小診所,這是大兒子家,醫學博士,卻也只能在城市郊區開一間小診所,因為忙碌而“無法抽空”帶二老出去轉轉,這里已經開始為后面老人去世身為醫生的大兒子毫無作為的行為做鋪墊。作為第三代的兩個孫子對著爺爺奶奶也沒有親切的感覺,就這樣在大兒子家待了兩天。
場地輾轉到開美容店的二女兒家,這個小時候待人親切的女兒現在卻變得斤斤計較,嫌丈夫給自己父母買的糕點太過貴重,又忙于生意無法帶二老出門,就拜托寡居的弟媳婦紀子帶他們逛東京。這個電影里我唯一記住名字的女人,嫁給了二老的兒子卻已經守寡八年了,她請了假專門陪兩個老人在東京坐觀光大巴,登高遠望,到各處游覽,還到了自己家,因為生活并不富裕,連酒杯跟酒都是鄰居家借來的,卻竭盡所能的照顧兩個老人,她的臉上永遠掛著真誠的笑容,跟老人的兩個親生兒女形成鮮明對比。
后來二女兒覺得把老人放在家里很礙事,就跟大哥湊錢讓二老去泡溫泉了。可城市畢竟是年輕人的天下,老年人似乎就屬于鄉下。在溫泉旅館年輕人們徹夜狂歡,兩個老人被吵得無法入眠,當初在大兒子家覺得太過安靜的父親終于說出了太吵了的感慨,夜色中麻將聲、樓下的彈唱歌手的歌聲,每個年輕人都在揮灑無盡的青春,而二老的房門口,靜靜的擺著兩雙鞋,這里不屬于老年人。晨起看日出的時候母親顯現出暈眩的征兆。
后來在女兒家也似乎住不下去了,母親說“這下真的是無家可歸了”。這句話滿含著無奈與諷刺,明明兒女都在身邊卻沒有容身的地方,于是他倆決定分開找地方住,母親去找兒媳婦紀子,父親去找在東京的老朋友。這里故事分兩條線開始敘事,父親跟兩個老友喝酒,慢慢的開始談及兒女,其中一個老友說“沒有孩子的時候寂寞,有孩子的時候卻沒人孝敬你”,三個人都醉了,但卻比任何時候都清醒。畫面轉到母親,紀子在給母親按摩,還是那個滿面笑容的兒媳婦,認認真真的揉著,母親說你可以改嫁,忘了我兒子吧,卻被紀子拒絕了。后來母親說這是她在東京最快樂的一個晚上(離開紀子家忘記東西又一次顯示出導演注重細節,老人的健忘癥愈發嚴重了)。
后來母親在回鄉的路上犯病,到家沒幾天就病危了,比較諷刺的是二女兒趕去前已經想好讓哥哥帶上喪服了。這個喜歡說漂亮話的二女兒是整個喪禮過程哭得最嚴重的,卻在喪禮結束后就跟妹妹要了母親的東西離去了。我們不能評價這個人的好與壞,畢竟在店里的時候她對顧客很客氣很敬業,包括無暇陪父母的大兒子也是個好醫生,聽到有病人就馬上出診。可是他們卻不是好兒女。只有紀子在喪禮后繼續陪了老人幾天,父親把母親戴過的表送給了她并說了跟母親一樣的話,讓她改嫁,紀子這時候坦然心聲,并認為自己也是自私的。父親卻跟母親一樣說她是好人。
跟紀子告別時,小女兒對于哥哥姐姐的行為很生氣,認為他們自私,認為社會灰暗,紀子表示理解,說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人都是這樣的,小女兒說自己不會這樣,紀子說不,你也會這樣的。電影到這里開始給人反思的余地,我們都是自私的,都有自己的事,但是有些事卻是非做不可的,這有著倫理道德上的正當性。當小兒子跟同事聊起孝道的時候說“把被褥鋪在墳墓上已經晚了”,卻在自己母親去世的時候沒有及時趕到,電影又一次的開始嘲諷,他踐行了自己的話。
這部充滿東方倫理的電影在現在看來也不過時,甚至正對著我們這個社會的種種問題。年輕人都在拼事業,壓力山大,老人卻提早的老了,需要陪伴和照顧,他們不需要金錢跟好聽話,哪怕只是揉揉肩錘錘腿,就像那首老歌《常回家看看》,可是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老人希望紀子有空回鄉下看看他們,可是連紀子都說“太遠了”,真那么遠么?那就離他們近點好了,或者把他們接到身邊,不要等到最后只能在墳墓前盡孝。
故事的最后父親靜靜坐著,背景音里有個滴答滴答的鐘表聲顯得格格不入,跟鄰居的對話中父親說現在一個人的日子好漫長啊,父親的話跟滴答滴答速度飛快的鐘表形成了鮮明對比,鐘表的撞擊聲聽得人很焦慮很不舒服,卻在時刻警醒時間寶貴人生無常,有些事來不及做就永遠沒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