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關系交往中,語言占據了很重要的角色。是我們思想交流的媒介。人們通過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愿以及需求。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需要語言。語言不僅僅是我們表達意愿的工具,同時他與我們的思維緊密相連,是思維的載體。
對孩子來說,敢于表現自己是一種珍貴的品質,不少父母都會這么鼓勵孩子:不管做的、回答的好不好,只要敢于表現自己就可以了。其實孩子不愛表現自己分為很多種,今天我們來講其中一種,父母太強勢!
案例:文文各方面發展都不錯,出去野營問問和媽媽在一起玩耍時:
文文要打開水瓶,文文媽媽搶過孩子的水瓶,一邊擰開一邊說:飯都白吃了,這都擰不開!
孩子在開零食袋,撕了好幾下都沒撕開,她搶過來撕開,并說:這么簡單都不會!
孩子把紙巾、零食袋等扔得滿地狼藉,她說:把垃圾都清理了,這是基本的素養。
而文文總是不冷不熱地回答:“我會,但我就是不想表現自己!”
分析: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內向,父母表現過于強勢,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孩子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發展,不愿意為迎合他人去表現自己。
在上述個案中,文文覺得在人多的場合表現自己是為了滿足媽媽的虛榮心,因此,文文不愿意表現自己。針對這種情況父母不如轉變一種方式,主動示弱自己,給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
父母越示弱,孩子越有成就感,做事就越積極主動。
上述案例中如果是會示弱的媽媽和孩子玩的過程中,會說:
“寶寶力氣好大呀,真棒,媽媽都擰不開水瓶蓋!”
“寶寶,媽媽撕不開零食袋,你幫媽媽好不好?”
“寶寶,老師說你是幼兒園里最愛干凈最會清掃垃圾的小朋友,媽媽什么都不懂,你可以教一下媽媽嗎?”
她撒嬌讓孩子拿水喝,或者幫忙開零食袋,甚至撒嬌讓孩子收拾滿地狼藉的垃圾。一切都順遂她意。
前陣子見了一個許久沒見的朋友,吃飯的時候,她10歲的兒子幫忙涮碗、倒水,又幫忙盛飯。走在路上的時候還一路幫媽媽提包,甚至還時不時問朋友穿高跟鞋腳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
我一看真是又羨慕又納悶,因為她以前還抱怨過,孩子小時候在老家被爺爺奶奶慣壞了,任性妄為,好吃懶做。
朋友說她之前的確很苦惱,直到有一天聽見兒子的同學叫他“淳哥”,她靈機一動,遇到啥事就喊兒子“淳哥”。
“淳哥,垃圾袋用完了!”
“淳哥,這袋東西好重啊!”
“淳哥,廚房燈泡壞了!”
漸漸地,她兒子就變得越來越勤快,越來越體貼了。
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七八歲的孩子看見家人掃地、鋪床、幫他穿衣服的時候,就會趨向于嚷著“讓我來”。而當其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就會表現出得意、高興等情緒,出現自尊、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態度。
現在是人人都喜歡“暖男”時代,如果想要培養出一個勤勞懂事、溫暖體貼的男孩,就一定要抓住機會向孩子示弱。
媽媽越懶,孩子就越勤勞。媽媽讓孩子做的事越多,孩子就越能體恤父母的辛苦,也就越體貼。
父母越示弱,孩子鍛煉的機會就越多,能力就越強。
一位同事的兒子是學霸,但是她幾乎不教孩子寫作業。
如果她兒子問:“媽媽,這道題怎么解呀,我怎么老算不對呀?”
她就會很“為難”的說:“呦,這道題是夠難的,你媽算術不好,你解不出來,我更解不出來了,你再研究研究,一定能解出來!”
不一會兒,她兒子就會興奮地說:“我解出來了!”然后她立刻說:“我就說兒子比我強嘛!”如果她兒子問:“媽媽,這個字怎么寫呀?”她就會邊干著活邊說:“你查查字典吧,我也記不清了。”然后她兒子就會自己去查字典。
就是在無數次示弱的情況下,她兒子才漸漸掌握了自學的能力。學習成績才越來越好。
不僅是在學習的問題上父母可以示弱,在家庭決策上父母也可以示弱,讓孩子一起來商量。這個過程也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
詩人、國家一級作家駱曉戈教授有一位優秀的女兒岸子——浙江大學畢業,并且憑過硬的自身條件被公派到美國留學。
駱曉戈教育孩子的最大亮點就是在家庭決策上常常向女兒示弱,讓女兒出謀劃策。
岸子很小的時候,駱曉戈要添置家庭共用品就會對女兒說:“哎呀,這兩個電視機都很好,真不知道買哪個好。你幫幫媽媽選吧。”
岸子稍大了點,駱曉戈就向孩子詳細通報家庭收入情況,還會對孩子說:“哎呀,為一家人購買生活用品、衣服好累啊,你幫幫媽媽吧。”
漸漸的孩子的決策和管理能力就越來越強。現在,他們家大小事都是她女兒幫忙決策。女兒在美國留學,她也一點都不用擔心。
教育領域認為,孩子的能力一般同家長照顧的缺失成正比,如果家長有20%不能替孩子完成,孩子就擁有20%的能力。
不要小看了孩子的能力,父母學不會示弱,永遠不知道孩子能力有多大。
古話說:“大樹之下無芳草,傷于多陰也。”媽媽有意無意地過度照顧和保護,只會讓孩子軟弱無能。媽媽適當示弱,可以拓展孩子自由發展的成長空間。
你要做高山,讓孩子做小草,那孩子就永遠是小草;相反,如果你做小草,讓孩子做高山,那孩子就能長成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