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從《三字經》給出的學習順序講,對《孝經》和“四書”有了相當的了解后,要去研究“六經”。
這里第一個要注意的是,《三字經》里講的“六經”可能跟我們語文課本上的不一樣哦。我記得我上學的時候書上寫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然后說《樂經》失傳了。我剛接觸《三字經》的時候,還以為這里的“六經”就是這個呢。但是學完了才知道,這里的“六經”是這六本書——《詩經》、《尚書》、《周易》、《周禮》、《禮記》、《春秋》。而且《春秋》是包括“三傳”的。這樣算的話其實是九本書。
《三字經》講到這里,必須就要對這些“經”的沿革做一個簡要的了解,這樣才能對整個文化大系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首先要盡可能的去了解全貌,然后才能有所受益,如果說只是抓住中華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點,而不了解整體的話,那么那單獨的一點也是很難深入下去的。
首先說“經”這個概念,不要管各種字典怎么解釋的,因為只看那個解釋是不會徹底明白的。我們來做個比喻:如果說把中華傳統文化比作一個人的話,那么“經”就是這個人的脊柱附加全部的神經系統,沒有這些的話,是無法發育出一個人來的,而且就算勉強長出來了,也不能動。傳說的“走肉”而已。
說“經”呀,從先秦說起吧。我們現在一談傳統文化,都說是“孔孟之道,老莊之學”。其實在人家那個時代,“四書”,《老子》、《莊子》這些個書,根本就算不得學問,只是“一家之言”而已,是這些當時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的“畢業論文”而已。要說學問,能給大家當教科書的——《詩經》、《尚書》、《易經》、《周禮》、《禮記》——還得說是這幾個。就是《三字經》中所謂的六經了。但是我們從先秦諸子的文章來看,當時應該就是“二經”——《詩經》、《易經》。而《春秋》比較特殊,是孔子編撰的,其實算是政治評論。因為這類的書當時除了這個沒別的,就是到今天,最好的政治評論仍然是《春秋》,別看人家是最早的,后來者并不一定就能趕得上那個水平。就思想層面的學問而言,我一直認為,越是隨著時代發展,這類學問反倒是越滑坡了。這個我們看“經”的演變就能大概了解。
到了五代時期,馮道主持開始第一次由政府大規模的刊印“九經”——“三禮、三傳、《詩經》、《尚書》、《易經》”,其實這就是《三字經》“六經”的內容,因為《三字經》成書在北宋,基本上可以認為和五代就是一個時期了。但從現在流傳下來的東西看,這個時期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刊印”,就是這個東西先別弄丟了,至于能理解或者說解讀到什么程度,現在還不好定論。這里想簡單說說馮道這個人。歷史上那些腐儒對其是罵聲一片,說這個人歷仕四姓,典型的墻頭草,不忠不義的典型。但是我們要看到當時得環境,五代時期那叫一個亂,五十三年的時間里換了五個朝代,并立十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弒君篡逆的勾當。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談忠義,忠于誰呢?哪個值得去忠呢?所以說這個時期真正有擔當的人,應該是忠于自己的國家民族,而能做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兩點——保護人民、保存文化。這兩點,馮道都做到了。所以說馮道這個人很值得我們研究。
五代之后緊接著宋代。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宋代很了不起,又說什么經濟繁榮、文化昌盛那些的話。個人是不太認同的。真正的繁榮昌盛一定是從國際地位上來衡量的。連最基本的一統江山都沒有實現,還胡說八道啥,都是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而已。尤其到了南宋,再有錢不也還是挨打?詩詞歌賦那個叫文學、繪畫書法什么的那叫藝術。合起來籠統的講叫“文藝”。跟“文化”完全是兩碼事,不管“文藝”發達到什么程度,他始終是“文化”的一個部分,最多只是“文化”的“外在表現”而已。這一點,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一定要有清醒得認識。
回過頭來說“經”的話題。從南宋開始出現“十三經”的說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具體內容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論語》、《孝經》、《爾雅》、《孟子》——跟“九經”相比,多出了《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四部。個人以為,之所稱為“經”,就是要選出最核心的東西。到我們今天比較流行的就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話告訴我什么是……”。“經”一定是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東西。可是我們現在的情況是越弄越多,而不是越精簡。而且有很多人一說精簡的時候,就斷章取義,這一點至少從唐代《群書治要》就開始了,到現代是愈演愈烈,尤以《論語》為甚。
這里先不談學習的方式方法和學習次序,僅就最終學習成效而言,學習傳統文化,必須要區分“經”和“傳”,而且要高度關注一部書其自身的“自成經傳”。只有把握住真正的“經”,才能學到真東西,才有可能去談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