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復盤總結
一.進行考研的目的:
(以下總結于16年9月初,原題為“我希望通過考研獲得什么”)
1.自信:對艱苦、繁復龐大、競爭激烈的工作心中有底的信念。相信自己不會掉鏈子。
2.對時間的把控能力,提升對一天內有限工作小時數的壓榨能力。
3.保持持久專注的能力。扎進一門學問中的能力。
4.對艱苦工作的忍耐力。
5.把繁復龐大工作每一個細節做好(至少兜住)的能力。
6.抗壓能力
7.吃透一個東西的能力。
8.吃透一部分經濟學(兩本高鴻業)。
9.更高的平臺(包括學校的層次和接下來三年所處的地理位置)。
以上各條按重要性排列。
二.考研相關決策過程
決定考研:大一下
決定考研的科目:大二下
考研的目標學校最后確定:大四開學(之前確定了一個較高的目標院校,后來調低。最終確定的考研目標是海淀某工科985的經管專業,難度較低,競爭激烈程度一般。)
三.各階段所做工作及其評價
第一階段:大一下到大二下
1.決定考研:
原因/目的:
放棄出國。主要基于經濟原因。從家庭經濟情況來看,如果將出國留學視作投資(而不是 “人的提升”),則必須考慮投資回報率及風險的問題。相比之下不如買房,遂說服父母買房。
放棄保研。保研需要三年時間高強度課業投入,基于以下原因無法實現:1.對本專業無甚熱情,也不感輕松。2.互聯網行業大熱,彼時有手藝有門路,專注學業機會成本太高。3.大一至大三上都不領(或領很少的)家里生活費,忙于生計。4.心態比較躁動,認為考研可以 “畢其功于一役”,比較省事。
因此只剩下考研一途。(當時亦有獲得較好機會則不讀研,直接輟學的準備。)
評價:
正確決策,不后悔。
2.早期的考研準備
原因/目的:
由于較早就下了決定,因此希望早動手,占據優勢。
主要計劃:
(1).提前重學一遍三門數學(完全沒做)
(2).加強英語(做了,但是沒有達到預期水平)
(3).至少過一遍考試的專業課(沒做到)
(4).瀏覽政治(完全拋于腦后)
評價:
沒完成計劃,一部分原因是兼職工作較繁忙,但主要原因是自己沒有一個做事的狀態。一方面主課壓力不斷增大,一方面工作壓力不斷增大,自己也逐漸明確了目標,但是仍然浪費了大量時間在打游戲、逛論壇上。自己騙自己是拓展視野,其實就是逃避較為正式、費力的工作。這段時間工作干得還可以,但其實并沒有非常認真和投入的去做。總的來講效率低下,也沒有真正的讀書、拓展視野、鍛煉能力、嘗試新事物。感覺潛意識中還是以逃避的心態面對一切。
第二階段:大三一年
1.大三上:英語與專業課
原因/目的:
首先展開這兩門,客觀上是因為英語確實需要長線的功夫,以及專業課體系較為龐大(有兩本書,且概念性的東西很多)。但主觀上講,是因為這兩門學起來輕松,感覺可以像看小說一樣,沒什么負擔的瀏覽一遍,就對自己有了一個交代。
主要計劃:
(1).英語以六級成績作為考核標準,達到預定水平。(實際大三上六級428,大三下552,均未達到預定水平。)
(2).專業課宏微觀,在各看完一遍。(截止到春節前,只看完了微觀經濟學。而且掌握程度相當堪憂。)
(3).著手數學(完全拋在腦后)
評價:
大三上是兼職工作的最后一個學期,在這個學期,兼職工作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績。本身當然是好事,但是客觀來講牽扯了考研復習的時間、精力和情緒。實際上,不能把兼職工作的成績作為影響考研準備的借口。因為當時的目標就是兼顧這兩項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并且獲得這種能夠兼顧多方面的能力。這一學期的課業壓力確實也比較大,但是如果能提高效率、下決心減少浪費和娛樂,不是不能對付。
畏難,或者說本身性格中“遇難則退”的缺點,在本學期充分的暴露出來。
在微觀尺度(每個學習小時中的專注程度)上體現在:看書、做題稍微遇到困難,稍微需要用腦子,就寧可放下書本玩手機或看課外書(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工作中)。這樣的現象可以說一直存在,但是直到這時才獲得充分重視。在采取使用“我要當學霸app”等一系列手段之后,有所進步,但是仍然效率不高,且極易反彈。還體現在一種不自覺的“糊弄事”的態度,看書浮皮潦草不求甚解。
體現在中觀尺度上(一天內進行的學習小時數),是每天早上中午起床后先玩手機、飯前飯后大量時間不務正業,拒絕進入工作狀態等等。依靠時間表和計劃的訂立進行了矯正,有一定效果,但是仍然效率不高、容易反彈。這不能被歸因于兼職工作導致的節奏混亂,因為拒絕將兼職工作,納入時間計劃的也正是自己。當時的理由是難以估計工作量,其實兼職工作并沒有那么難計劃。拒絕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為偷懶留下空間,以及畏難。
宏觀尺度上,體現在仍然【不敢】向真正困難的任務進發,比如數學,比如英語聽力和口語、音標。
除此以外本學期集中暴露的問題,還有情緒等等,這些后文將專門開辟一章論述。
1.大三下:全面出擊(含暑假)
提要:
放棄了兼職工作。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業與準備考研上。
主要計劃:
(1)完成宏觀+中微學習,希望接觸計量經濟學。(完成了一半中微+一半宏觀)
(2)希望過完一遍數學(實際只過完了概率+線代的沖刺課,且由于沒有配套做題,幾乎沒記住什么。)
(3)希望有一些學術成果(最后結果幾乎顆粒無收,且事實證明這是不切實際的。)
(4)英語六級600分(實際只有552)
評價:
這個學期(以及之后的暑假)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直接導致整個局勢陷入嚴重的被動。集中體現在數學上:只看了線代和概率兩個小門的沖刺課,并且沒做習題,看完之后幾乎就沒記住什么。這造成了非常非常惡劣的后果,導致最終整個數學的復習進度比其他人滯后一個多月。最后線代和概率兩門的熟練度、掌握程度遠遠不足,直接導致考場翻車。
深刻教訓:要真正掌握一門課程,瀏覽一遍只是你知道這個東西是什么。如果不通過做題鞏固,首先是忘得極快,即使當時感覺學的很順暢了,很快就會遺忘的千瘡百孔,形不成知識體系;其次是一遍瀏覽幾乎無助于知識的運用(無論是研究還是應試),了解絕對不等于掌握,更何況僅僅瀏覽一遍絕對做不到了解。
可能有的人看一遍就既了解又掌握了,但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我看一遍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該有的幻想不能有。作對題、考出分才能體現水平。只瀏覽一遍就覺得“有了交代”,就覺得輕松愉快完成任務,實際上流毒無窮。
專業課學習同理,不贅述。
如果進一步剖析,無法實現更好掌握、更深入學習的原因,仍然是畏難。
在學術上希望做點什么無可厚非,這種愿望本身不是問題。但是與當時的能力、狀態、整體進度相脫節。更嚴重的問題是,這種不切實際想法似乎總在出現,總是擺不正自己的位置,而且似乎我對此有一定的成癮(沉迷于幻想),這絕對是犯了大忌。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弊大于利。這個問題將在其他章節再進一步展開。
微觀和中觀層面上來看,效率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宏觀上來講,簡直低的嚇人(比如基本是一周四天工作制,剩下三天效率極低或干脆放棄工作)。這里需要說明一點,要考慮當時情況下對于形勢的認識,和自身的自律能力。如果看到在這一個學期中提高的過程,則應該認為這個學期還是有所建樹和積累。大三下及暑假,在這個方面的挫折、彎路、認識誤區、有關指標(比如每小時專注程度,每天排下的工作小時數)的由極低到相對低,應該被看做一個不可避免的成長過程。
第二階段:大四上
階段提要:
志愿調低后開始沖刺。
1.9月開學到10月末報名完成
工作提要:
(1)最終確定應該報考較低的志愿(此處應有嘆氣)
(2)攻克高數(含1000題)+線代8講開始看(之前就發現自己進度嚴重慢了,高數沒敢簡化,后來證明這是對的。簡化了工作量的線代和概率嚴重翻車。)
(3)專業課一開始路子不對,仍然和中微死磕,并且抽出主要的工作時間去做了不是很相關的工作。
(4)政治的復習被教材坑了,所用質量不好(推薦肖秀榮精講精練)。進度正常。
(5)英語一切正常。
評價:
具體的講,最大的問題是數學進度太慢,是之前拖沓、畏難的惡果。專業課走了一定的彎路,但是后來證明影響不大。政治、英語各自遇到一些挫折,同樣后來證明問題不大。
這一段時間另一個極大的問題,是進入狀態比較慢。磕磕絆絆了很長時間,才進入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學習狀態。顯然主要是心性和個人思維習慣方面的問題。
能夠進行這方面的轉變,或者說獲得相應的能力,是我決定要走考研這條路的最主要目的。因此這個打磨的過程正是我想要的,也基本起到了預期的作用。但是從應對考試的角度講,這個過程有點長,不利于最后滿意成績的取得。
2.十一月
工作提要:
(1)線代和概率僅僅是看了張宇的書+課后習題。(做題嚴重不足,幾乎只看了一遍導致對知識的掌握也嚴重不達標。),然后開始做真題(時間不夠導致基本只是做了一遍,投入嚴重不足。)
(2)專業課問題不大,但仍然有改進空間。在這一整個學期,我選擇的是過了三遍全部內容(第一遍是書+書后題,第二遍圣才筆記和題+書后自己認為的重點題,第三遍筆記)。最后幾乎沒做往年題。這是根據往年題難度作出的判斷,總的來說是正確的,但是其實完全可以壓縮周期,多做幾套往年題。絕對還有提高的空間。
(3)政治正常,英語正常。
評價:
總的來講狀態還可以的一段時期。但是仍然感覺沒有能使出全力,固然有失眠、惡劣習慣仍然存在等方面的因素(這些因素將在后面專門分析),但是仍然感覺可以做的更好,主觀能動性沒有很充分的發揮。
3.十二月
工作提要:
(1)數學在做完15年以前的8套題之后開始做張宇系列,然后再回來做近兩年的題。部署上是正確的,但是被張宇系列的難度打蒙了,題目做了也總結了。但是從最后的效果來看,吸收的并不好。這應該歸因于最后時間的緊張。40天做20套題,設想的不錯,但是實際來看并不寬裕,更何況又加上臨近考試心態開始躁動,遠遠沒有達到預計應有的效果。
(2)專業課,如前所述,應該留出時間做更多的真題。政治、英語,一切正常。
評價:
隨著考試臨近,心態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頻繁的心理崩潰讓本來就不寬裕的時間更加捉襟見肘,大量原本可以讓情況遠遠比現在好的計劃被打折扣。自信,心態,性格,情緒,對于這些東西的打磨也是走上考研之路的重要原因。應該說,通過經歷考研,相應能力有了進步,但是并沒有達到預想中的狀態(境界?)。必須要想辦法補上這一塊,這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缺的。
四.重要的主觀因素分析
提要:
這部分將對考研過程中一些重要的主觀因素進行分析。比如情緒管理、失眠、對待考研過程中各種事的態度等等。因為這次的“考場翻車”(主要體現在數學因題難而崩盤)主要也是出于這方面的原因,就不再專門對考場上的情況進行分析。以下開始分點論述。
情緒管理:
一直以來的嚴重性格缺點,容易失控,容易崩潰,容易怨聲載道哭天搶地。不僅僅是心態的問題,波動太大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精力,如果波及到睡眠,后果就更嚴重了。
關于負面情緒,缺乏排解的方法:1.感覺沒有很合適的人來傾訴這些事情。2.對于體育運動提不起熱情,無論是球類項目還是健身房,比較抗拒(主要是因為懶?)3.打游戲、逛論壇基本起不到預想中的減壓作用,只是不斷加強對這些活動本身的依賴,應該拋棄幻想正視這一點。4.看電影和電視劇有相對比較好的效果。
措施:需要下大力氣打磨心性,認識到“修身養性”的重要現實意義,它絕對不只是矯情。首先是擺正心態,不能再放任情緒失控。其次需要掌握一些相關知識。然后一定要有排解的措施,不能抗拒運動,也沒必要社恐不敢跟別人聊。
關于所謂“機會成本”:
時不時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有拿得出手的技能,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又認識一些人。因此考研的過程機會成本還是挺高的,如果我用這段時間去專注的寫東西、參加工作,一定會如何如何。其實這個觀點未必成立,而且會引起心態躁動,應當警惕對待。我沒有做過全職坐班的工作,因此對于正式工作的整體沒有直觀的認識。實際上跟人面對面的社會經驗也并不十分豐富,困難可能被低估了。
這里還必須強調一下,過多(且非理性)的考慮這方面的因素,實際上是讓能力這個正資產,成了負資產,即“患得患失的理由”。實際上是可笑也可悲的一件事。無非是給自己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理由,然后心安理得的逃避現實。
不安全感與孤獨感
坦誠來講我是一個比較缺乏容易缺乏安全感的人,內心不夠強大且容易自卑。對這些問題的糾正也是我堅持考研的原因。從目前來看,依然是有進步,但是水平遠遠還不夠(無論是對于通過考試,還是達到預期的意志力水平)。
只有自己能給自己安全感,必須用成就感沖刷不安全感。別無他法。
孤獨感包括作為單身狗的孤獨感,和作為跨考狗的孤獨感。這兩種情況是不是使得我處于一種比較孤獨的境地?是的,但是真的完全無法忍受么?也未必。如果我有較強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讓不安全、孤獨、情緒失控形成彼此循環激發的惡性循環,很多事情可以遠遠比現在做得好。所以關鍵仍然是加強情緒管理的能力。
失眠
老問題了。需要從生理、習慣、心理三個方面來探討。
生理方面,必須嚴格管制功能性飲料(茶、咖啡、奶茶等)的攝入。總的原則是能不喝就不喝,能少喝就少喝,晚6:30以后絕對禁止。
習慣方面,沒能下大決心大力氣斷絕(或引導轉化)睡前平均玩15min,醒后10min手機的惡習是最大敗筆。且不論浪費的時間本身,對于精神、心態也絕對是損傷巨大。
心理方面,是前三個主觀因素的綜合影響造成的。
四.總結
以兩個標準來對整個過程進行評價。第一是在考研之初對自己提出的要求,第二是達到錄取分數線的要求(如果我不調低志愿的,則達到第二個標準必然需要達到第一個標準。但現在應該承認兩個標準之間有差距。)
對自己的要求,從性格、耐性、意志力等角度來看,應該說有進步,但是完全沒有達到一開始自己制定的標準。平均下來每天一小時的失眠時間也無法稱得上可以接受。結合實際情況,也許這樣的認識更加符合實際:這些問題不應該以一個“我考上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的態度來面對,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在一生中都要不斷打磨矯正的東西。能形成習慣,自然而然,固然好。但是只要沒有達到“自然而然”,就必須時刻警惕,時刻自省。“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認識境界,但更是能力境界。對于我們凡人來講,“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絕對無法避免的經歷和鍛煉的過程。
必須反復強調這樣一個原則:對于考研,打磨心性和鍛煉能力,和獲得研究生錄取資格是同等重要的目標。前者是做任何事情(無論是考研、做科研、去供電局、混電力圈、混互聯網圈)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后者的現實意義也無需多說。
對于第一個目標,總的評價應該是有所進步,但是沒有達到預期。對于第二個目標,有沒有成功錄取將是唯一的檢驗標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第二個目標的實現情況,應持悲觀態度。宜認真考慮二戰及其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