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個網站約我在父親節寫一段文字,表達自己對父親發自內心的感情。約稿的朋友接連發來短信催稿,還說海泉、文廚、張靈泉諸君已經寫好了。
我回復說,父親多年前已離世,我現在想表達的只能是對父親的緬懷和思念,放在一堆溫馨、喜慶的文字中不合適,這次就只能缺席了。
父子之間的“危險關系
回完短信,突然想到了一個老話題:
父子關系遠比想象的要復雜和微妙,而他們溝通的“帶寬”之小也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所以我們常常低估父子溝通之難,尤其是面對面溝通之難。
父子容易形成對峙甚至冷戰,有相當復雜的文化和心理原因。即使我們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殺父娶母”的說法,我們也會注意到:
一個男孩成長的過程,同時就是他與父親之間“權力換代”(the shift of power)的過程,或者說是權力和權威交接與反交接漫長而難分勝負的過程。
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覺醒,幾乎每個男孩都會經歷從對父親的無限崇拜到輕度懷疑,再到整體性失望,甚至到蔑視和敵視的階段。如果雙方都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識和對格局的洞察和掌控能力,父子關系就可能成為不折不扣的“危險關系”,父子之情就是一種讓雙方都飽受傷害的危情。
研究表明,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會悄悄滋生一種叫做“禮貌恐懼”的心理傾向。禮貌恐懼其實是“示弱恐懼”的一種特殊形式:
對承認自身弱點具有一種非理性的恐懼,并常常以冷淡、粗魯、逞強的方式來掩蓋自己的弱點。
事實上,一個父親面對自我意識日益覺醒的兒子,同樣也會表現出明顯的“示弱恐懼”,同樣也會以逞強來掩飾內心早已悄悄意識到的弱點,早已悄悄承認了對方的權威、權力和優勢。
這看上去是一場僵局。但破局的方法仍然存在。那就是一種能穿透表現的感受力,一種穿透敵意和成見、直達底層真相的“共情力”。
正是憑著這種敏感,我們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經歷那種“真相乍現的瞬間”,讓我們的認知和行為驟然改變,長久困撓我們的困局和疑惑渙然冰釋。
今天看到一個帖子,《中國版深夜大食堂要是拍這些故事該多好》,里面有這樣一段,一個網友記錄了他看到的一幕:
一個常去的大排擋,很便宜的大排擋,有天隔壁桌坐下一對衣著樸素整潔的父子,只要了一個肉片菜湯,兩碗米飯,一聲不響地吃著,老父親只用湯兌米飯,把肉都給了年輕的兒子,兒子又把肉夾回給他,老父親不時抬頭看看周圍的人,眼神黯淡。最后埋單25塊,兒子掏了好久才湊夠。兒子說的唯一一句話就是“我在這很好,我送你去火車站吧。
讀完,好長時間從這短短的一幕中出不來。
突然想到了自己寫過的一篇文章,也許可以算作對這幕情景的解讀。
《底牌》
這是一個早就發生在無數對父子間的故事。
兒子坐在汽車副駕上擺弄著他的手機。我和太太坐在車里,窗外是春意萌動的世界,但對他來說,所有這些都不存在。手機上一個個可以隨時打開的窗口構成了他的世界,他沉浸在他的世界。
我突然感到了某種絕望——我無法進入到他的世界,自從我把這部功能強大的手機送給他的時候,我就已經把自己放逐在他的世界之外。
時間在我暗中思忖和感慨中過了好久,兒子終于從他的虛擬世界中抽身出來,窗外的風景吸引了他,他拿起手機拍攝。就在這一刻,我看到兒子手機屏幕上的壁紙,竟然是我本人的一張照片。
前后只有幾秒鐘,當兒子打開手機拍攝功能的時候,這張照片再也看不到了。這“驚鴻一瞥”的一幕讓我心情大大改變。中年是只有感慨而極少有感動的年齡,但在這一刻,我知道我真的感動了,甚至有點受寵若驚。
作家董橋曾經講過自己類似的經歷。某個父親節,董橋發現自己的書桌上有一張兒子悄悄放在那里的賀卡。
賀卡上寫著:“雖然很少說出也很少表露,但現在我 要讓你知道我溫暖的問候:老爸,你很棒!父親節快樂!”
這話并非他兒子所寫,而是賀卡商印在賀卡上的。
可是,這個十六歲的少年還有心情,在千萬種‘印刷 的柔情’賀卡中挑選一張溫馨的畫片,用柯式印刷機滾出來的畫面和字句打動唐詩宋詞那樣古老的中年父親的心。
經歷被兒子難得一見的柔情擊倒的瞬間,既是父親的幸運,也是父親的悲哀——種種努力和艱辛換來那么一點點回報就欣喜若狂,父親的期望值是何等之低。
弗洛姆認為,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表現在無條件之愛與有條件之愛。
據他觀察,所有孩子中,母親最愛的是那個最沒有出息的孩子,理由是“他需要愛”,而 父親最愛的是那個最有出息的孩子,理由是“他值得愛”。他進而認為,母愛是愛的原型,父愛只是一種契約式、合同式的愛,算不得真正的愛。
事實上,父愛是有條件與無條件之愛的混合,父親對孩子的態度,取決于父親與孩子的“權力關系”。如果孩子與父親處于權力較量和利益爭斗狀態,那么父愛中的無條件性就會大大 減少,甚至完全蛻變為權力之爭。
榮格對此說得最明白:
愛與權力處于天平的兩端,對一個人的愛欲越多,就意味著對他的權力欲越少,反之亦然。
同樣是對孩子,父親對兒子與對女兒的態度就大為不同,主要原因是父親對女兒常常不遵循以命令和控制為目的的權力法則,對兒子則正好相反。
弗洛伊德看得更明白:
有無競爭關系,才是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根本。母親對兒子常常表現出無條件之愛,但對女兒常常表現出有條件之愛,父親愛女兒的理由常常是“她需要 愛”,而愛兒子的理由則是“他值得愛”。
父親對女兒、母親對兒子的無條件之愛,有一個關鍵但常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對柔弱的感知。父親對女兒的愛一生不變,因為在他眼里,柔弱性與女兒具有天然的、揮之不去的關聯。
相反,父親眼里,兒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去柔弱化的過程。同時,兒子以自己的行為和態度在父親面前強化這種印象。父子間共同形成了一 種習慣——表現自己的強大,忽略、否認對方的重要性。雖然雙方都知道自己并非那么強大,都暗中承認對方的重要性,都意識到彼此間難以割舍。
愛的底色其實就是對他人柔弱與悲苦的認知,及對他人重要性發自心底的承認。
在僵硬的對峙和有意為之的冷漠中的兩個人,如果一方或雙方偶然看到這種底色,就好比兩個對賭的人看到了對方的底牌,競爭和權力會驟然瓦解,戰爭結束,和平與安寧不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