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年9月18日上午場
地址:蘇州 同里湖
講師:宦里俊 總監(jiān)(深圳永達理)
1.? 少談所謂的“風險”,否則就會變成那種——不停地告訴人家: “你有病,我有藥” !
2. 反而要多跟人談談:“保險”是什么樣的一種工具。保險是“金融工具”,是“放錢的地方”。銀行,最大的功能就是幫你管錢,拉出流水明細;證券,讓你賺錢,也又可能讓你賠錢;保險,是守錢的工具,放錢的地方。
3. 保險就是“錢”,是合同保證的“現金”。你會發(fā)現,我們大多數放在金融機構里的錢都不帶有“合同保證”。銀行:保證你的本金然而不保證你的收益;證券:保證你的權益,卻不保證你的收益(舉例:你是股東,擁有30%的股權,可以去股權交易所登記,保證你作為大股東的權益所在,然而不等于你拿錢出去購買這股權后能保證你的收益);那為什么說保險是合同保證的現金?因為透過合同保證你的“錢”未來的價值(現金價值)。我們的錢放進保單合同之后,隨著時間,有沒有把每一年年度末的現金價值都表列在合同上面?從我們放進第一筆錢后一直到105歲的現金價值都清楚呈現?那些數字是不是都是“正確”而且“確定”的?所以說,沒有一個“合同”這么好玩,把你現金未來的價值都列在合同里面了。
4. 保險規(guī)劃就是“現金流管理”,你的錢有三個地方可以去:銀行、證券和保險。三個機構有各自不同的法令,錢在銀行跟著銀行法走,錢在證券里就跟著證券法走,如果錢放在保單里,就跟著“保險法”走。你會發(fā)現,保險法里的“保單”會有一些獨特的功能和機制。
5. 我們現階段這么努力工作,就是為了“賺錢”,賺到錢之后也有煩惱:賺的不夠多?以后賺不到怎么辦?有錢一陣子而不能有錢一輩子怎么辦?其實我們透過“現金流的管理”就是解決客戶認為“麻煩”的事。我們人一天的時間就只有24小時,有沒有什么方法……各位,有沒有聽說過“主動收入”和“被動收入”的差別在哪里? 主動收入:你要投入時間,投入你的工作和努力,透過你的人來賺錢;而被動收入呢?就是你一天24小時躺著就能賺錢。簡單說,“被動收入”最核心的價值就是透過“時間”來賺錢。這里可以串聯到另一個概念,就是“時機財”和“時間財”。我們說賺錢是靠:能力和機會;守錢要靠:工具和機制。
6. 為了我們“現在有錢用,老的時候用錢花”,我們必須要“用對工具”。那對的工具有哪些特色?第一:要合同約定;第二:要時間復利。這就是守住一輩子財富最重要的兩個關鍵。
7. 所以說,復利增額終身壽險有三大保證(三個最大的價值)。
第一:身價保證。繳費期內,身故保險金是你累交保費的1.2-1.6倍,這個東西算不算是你的身價?你在銀行里放100萬,如果掛了給你多少?100萬。如果在保險公司呢?掛了給你160萬。這是你身價的匹配。
第二:資本保證,你的資本金放進去,請問保住本金重要嗎?所以你會發(fā)現,在我們增額終身壽里面,當我們繳費到第七或者第八年的時候,現金價值有沒有等同于我們累交的保費?甚至還高過一些。所以在這個時候,它就產生了資本保證:我們的資本金不會因為任何風險而消失。即便你在那個時候你要做部分減保或者全額退保的時候,你可以全額拿回你的資本金,所以稱之為資本保證。再來,隨著時間和復利的增長,現金價值有沒有隨著時間越來越多?所以,資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就是:可以源源不絕的把錢帶進你的口袋。所以資產如果可以保證增加,這件事情就非常的好!為什么你們會覺得買房子,資產會增加?因為從中國的歷史,你發(fā)現房子只會漲價不會跌價,所以你覺得房子就是你的資產,因為它將來會變現成更多的現金。其實,資產變現有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就是買賣。我們知道買方市場、賣方市場這些都會影響著你變現的結果。如果你急著賣,可能會損失一些好的價格,如果你不急著賣,有可能會遞延你變現的時間,對嗎? (可以跟客戶聊,在你做這些資產配置或投資項目配置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變現的時間,變現的速度,以及變現的結果……透過聊這些可以延申到一個點:在你的投資配置過程中,為什么要有一部分錢放在保險這個金融工具里,因為保險有一個東西叫做資產保證,也就是這個資產會隨著時間逐步放大,并且表列在合同內,是正確而確定的數字,這東西就代表保證!如果有一個產品或者有一個投資項目,可以保證你若干年后一定變現成多少錢,而且不用找賣方,請問你覺得這樣是不是非常棒?)
8. 在銷售(跟客戶聊)的過程中,我們大多數人習慣從保險的角度談金融,而我們應該練習從金融的角度來看保險,來看保險在整個金融版塊中扮演的角色,保險這個金融工具在你人生當中扮演財富管理的角色。
9. 復利增額終身壽,談的是機制,而不是談的數字。客戶如果要賺錢,他絕不會買保險,今天賺錢的項目(方法)多的是,那么保險對于他有什么功能和機制,才是最后他下決定的因素。
10. 復利增額終身壽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鎖利、保本、復利。因為復利才會增額。終身:是與生命等長的現金流。壽險:以人的生命為載體,以死亡給付為條件。所以如果把這三個詞語拆開來,你會發(fā)現,原來有一個金融工具叫“復利增額終身壽險”,我們可以透過它換到什么?——透過鎖利保本、復利增額的概念,獲得一個與生命等長的現金流,最終以人的生命為載體,以死亡給付為條件的結果。所以它可以達到:當我人還在的時候,現金價值可為我所用(因為是現金流);當我要走的時候,以生物死亡為前提,所以它可以成為免稅的現金資產。“復利增額終身壽險”就這么簡單!
11. 在養(yǎng)老市場我們主要跟客戶談“復利增額終身”,因為養(yǎng)老需要一個與生命等長的現金流;養(yǎng)老最需要的是:現金流的機制。只要你認真呼吸、努力喘氣,到老的時候一定有錢用,并且可以用很久;人生最美麗的花,就是隨便花。如果我們可以幫客戶建立這樣一個機制,那對于他的養(yǎng)老退休是很棒的。
12. 當談到財富管理市場,我們最后一定要加上兩個字:“壽險”。如果談到高額保單,客戶為什么要把大量的資金從應稅轉免稅,從銀行端轉到保險端。他從從銀行端轉到保險端其實就是改變這個錢的“法律屬性”(錢的屬性不是你說了算,錢的屬性是法律說了算)。錢如果在公司賬戶里,叫法人的錢;錢如果在你私人賬戶里的錢,叫自然人的錢;法人的錢和自然人的錢可以互相混同嗎?不能,所以我們常聽說 “公司和私人賬戶分不清”會產生“稅務風暴”,大多數中小企業(yè)主,為什么要“私賬收公款”(因為沒有發(fā)票、票帳),在想辦法逃稅……所以,在財富管理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先把資金的屬性定位清楚(資金的屬性由法律來定)。 我們來看,如果現金在銀行里,當人身故的時候,是不是要用“繼承法”去斷定這筆現金由誰來繼承?你無法做到指定受益或者指定比例。然而今天如果這筆錢叫“身故保險金”,由保險法來決定,同樣是繼承,它可以用保險法來指定受益。
13. 自持和代持有什么差別?在銀行你戶頭里的錢、在你名下所有的財產,不論房產,不論現金、股票…只要在你名下,都稱為“自持”。自持擁有掌控權和控制權,然而自持還有一個風險,叫權力和義務,你有些責任在。那請問保險是什么?保險是我的錢,委托保險公司“代持”。現階段,唯一的,合法的,代持合同,就是保險合同。打個比方,有人不能以自己的名額買房子,干脆用別人的名字買房子,這個過程中要簽訂一個“代持”合同,然而這個合同打官司是沒有公信力的。然而,保險卻是最經典的“代持”合同。為什么?保費是投保人付的,投保人把資金交給保險公司代持,保險公司按照被保險人的生命,當他告一段落的時候,保險公司依照約定把這筆錢轉交給受益人。你有沒有發(fā)現,這個“代持人”還代持的挺好的。會使用“代持”這個工具,它的目的就是要隔離可能的風險,隔離某些法律上的權力和義務。所以說,保險是一個最棒的“代持合同”,只是我們代持的標的物是“我們的保險費”,我們的保險費在銀行里是“自持”,一交到保險公司就立刻轉化為“代持”,雖然代持,卻可以按照我的意思去指定受益,這是多么偉大的一個權力。( 所以如果我們去跟客戶談一些大單時,不要說:你要不要買保險?而是說:我要教會你使用保險這個金融工具,將你自持的資產轉為代持的資產。將你自行負擔的責任、義務、風險轉嫁給機構,讓那個機構代為你持有,而這個機構又非常的安全……自持-->代持,我們這個金融工具有多棒!)
14. 有時候,我們喜歡比較A產品和B產品,這邊領幾個點,那邊領幾個點……比來比去,你看:這個105歲比那個足足多領300萬,這……其實真不是客戶在意的點,真的不重要(我心里在想:到了105歲,多領300萬跟我也沒啥大關系)。有錢人關注的是:他的資金到底該做什么樣的安排?放在什么樣的金融工具里面!我覺得我們應該協助他羅列和厘清這些問題。
15. 復利增額終身壽險在財富管理里的三個部分:在稅務籌劃、資產保全和財富傳承分別有它核心的內容。
稅務籌劃。第一部分:現金價值不計入個人當年度所得,所以不用課稅。這也是為什么我在做高額客戶的時候,我不做返還型的保單,因為所有返還型保單在未來極有可能被列為是資本利得的一部分。不要忘記我們現在個稅改革:銀行利息、股票分紅、現金紅利都列為當年度所得之一,要合并年度計稅。所以連在保險里的生存返還金或者分紅保單里的分紅金,我都不確定未來有沒有課征所得稅的疑慮(我不是說未來一定會課稅,但有被征稅的疑慮),因為“存本取息”的概念,因為“分紅”的概念…這些從實質上看,你拿了一些錢交給保險公司,而保險公司透過運營而產生的返金、分紅金,這兩個東西都算是資本利得的一種,所以你拿去的保險費就是資本,你所拿到的返還金就叫做資本利得。所以說,唯一只有一個東西不計入個人所得,叫做“現金價值增長的部分”。舉個例子:公司盈余不分配(轉投資,或是保留盈余在公司里),股東不用交20%(股票紅利)的所得稅。所以你有沒有發(fā)現,現金價值相當于保留盈余。
第二部分:現金價值真正能動用的過程只有兩個方法,哪兩個方法?一個是保單貸款,另一個是部分減保或全額退保。減保是減少基本保額,才會產生對應的現金價值,所以現金價值是依附在“保額”上,我是犧牲掉我未來身故要拿的錢,只是我貼現現在提前拿出來用,所以它還是拿身故保險金的概念回過頭來算的,所以說為什么:現金價值增長的部分不記入個人當年度所得(這背后有這兩個重要的法源依據)。
第三部分:資本利得稅不用課,遺產稅不用課。因為身故保險金不計入被繼承人的遺產總值,所以本來就不用繳交遺產稅。
資產保全。透過保單關系人的調整,可以做到隔離債務,或者是婚前、婚內財產隔離的效果。為什么說要透過保單關系人的調整,其實保險“避稅、避債”這四個字是相當糟糕的四個字,保險一不能避稅,二不能避債,而是我們善用合同的關系人。因為合同有三個人:投保人、被保人、受益人,這就可以把所謂的“所有權”和“收益權”進行分離。舉例:過去呢,你買了棟房子,所有權是你的,你拿去出租,房子是你的,租金也是你收,so“所有權”和“收益權”合一。你會發(fā)現,現在只要是在你名下的財產,只要這個財產產生的利得,它大多數是“所有權”和“收益權”是一致的,只有透過保險,有機會將“所有權”和“收益權”分離。
也因為“所有權”和“收益權”可分離,所以我們才可以做到“債權”和“債務”隔離的效果。而這些都要從保單關系人開始布局,所以,保險在債權、債務上的規(guī)劃,重點不在于你買的是什么產品,而關鍵在于保單關系人如何布局:投保人該是誰?被保人是誰?而最終的受益人又是誰?透過這個布局,而達到了債權、債務的規(guī)劃。
財富傳承。透過指定受益人的規(guī)劃實現資產完整傳承,富過三代。“傳承”這件事情,是目前國內非常多的朋友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這輩子賺這么多錢,死后都帶不走嘛,該怎么傳給下一代?……一個爸爸覺得我有房子,我有企業(yè),傳給我的子女可以了。傳房子,最后的結果會是什么?房子只要被賣掉,就會煙消云散;傳股權,在中國的企業(yè)很少有超過50-60年的(中國的中小企業(yè)平均壽命不到5年)…
傳承有兩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叫“無可傳”,第一個叫:能力不可傳。老爸的能力可不可以傳給兒子?
第二個叫:環(huán)境和機會不可傳。我們的房地產就在已過的10年飆升了5倍,請問你有沒有辦法再給你的兒子復制一個之前的10年?
所以,你有沒有發(fā)現,大多數人在傳承的過程中用錯了工具!因為他現在所持有的工具,都是建立在他已過的時空和背景,比如他現在手上有5套房(當時沒什么可投資的,只好買房,不小心買對了時機,不小心成為了億萬富翁…),他所持有的財產都是建立在已過的時空背景,然而他拿著已過的時空背景里的財富傳給他的子女,而他無法再次復制那時空背景,所以你有沒有發(fā)現,中國人很少有富過三代,最大的遺憾就在這里!講的直白一點:不是你要不要傳給你兒子,而是你要用對工具!讓你的兒子能夠好好的運用你的財富。
這里分享一下,為什么要有現金內資產?因為唯有現金才能參與項目。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未來20-30年后,會有什么機會或者什么項目?但是如果他有足夠的現金,當有好機會來的時候,他就可以參與這個“項目”!你為什么幫他準備現金?不是怕他沒錢花,而是讓他在未來最棒的時候,如果剛好遇到一個好機會,他的同學突然成為馬云了,他就發(fā)了……如果左面坐著馬云,右面坐著馬化騰,你沒有錢參與,你有什么機會?如果我有一點點錢,在他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我可以登上那個項目,那我的人生這輩子也許就截然不同了……我一直在勸我身邊有錢的朋友(中小企業(yè)主),你真的要運用一個工具,留下足夠現金內的資產,因為你要讓你的下一代有能力和權力參與他那個年代“最好的項目”,因為那個時候的機會你我可能都搞不清楚。
16. 下面簡單羅列一下“非買不可的理由”:1.子女撫養(yǎng)的保證;2.父母奉養(yǎng)的保證;3.企業(yè)與家業(yè)的資產隔離;4.家庭預備金;5.免稅的收入與資產;6.指定受益,避開繼承糾紛;7.資產控制權與所有權的分離(或者“所有權”跟“收益權”的分離)。
以上這7條千萬不要當作“道理”來讀,這些東西其實叫做“人生的場景”,沒有一個金融工具跟人生這一輩子息息相關,唯有保險。我們在人生的過程中,總會這些場景之外(因本人與關系人的關聯下的一些狀況)。打個比方,基于你的角色,你可能是你父母的子女,你可能是你子女的父母,所以如果你結婚有了孩子后,你有了“子女撫養(yǎng)保證”的問題,是不是有這個場景?你要贍養(yǎng)父母,是不是也有“父母奉養(yǎng)”的場景?……所以,我羅列出的這么多條,都是因為角色的改變,場景發(fā)生改變,衍生出的麻煩問題。
企業(yè)與家業(yè)的隔離,為什么?如果那個人今天不是企業(yè)主,他就沒有那個場景。問:企業(yè)與家業(yè)為什么一定要隔離?很多人說為了債權債務、萬一燒到了家……而我只問客戶一件事:創(chuàng)業(yè)是為了什么?創(chuàng)業(yè)就是為了家嘛,是不是企業(yè)好家就好?企業(yè)不好家就不好?對嗎?--當然不對嘛,當初創(chuàng)業(yè)就是為了要家好呀!那是不是可以找到一個方法,不論我們企業(yè)高低起伏不定,然而我們的家業(yè)都不受影響,客戶K先生,我們要不要進一步來探討這個問題? 企業(yè)高低起伏隨便,而我們的家越來越好,客戶K先生,你覺得好不好?其實這件事情很簡單,用對工具就可以實現。這個問題一點也不復雜,只要做好“現金流管理”就可以完成。客戶K先生,有沒有興趣進一步了解一下……(以上這些,因為我談話的對象是創(chuàng)業(yè)者,他有個場景和角色叫“企業(yè)主)。
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