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卜算子·
? ? 送鮑浩然之浙東
? ? ? ? ? 【宋】王觀
? ? ? ?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 ? ? ?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譯文】
? ? ? ? 這浙東的山山水水喲,多么秀麗。
? ? ? ? 她的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她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 ? ? ? 我與友人將要分別,你想問我可愛的友人要去向哪里?他要去到那無比美麗的山水交匯的地方。
? ? ? ? 剛送走了這浙東迷人的春天,如今又要送別你-------我珍貴的友人!
? ? ? ? 我對春天的情結還是這般地不舍,又怎能接受眼下與摯友的分離?今朝一別離,何時還能見?!!!
? ? ? ? 我一生的友人喲,假如你到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那就是我在這浙東與你共有的美好時光……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萬樹《詞律》以為取義于“賣卜算命之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結亦可酌增襯字,化五言句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復演為慢曲,《樂章集》入“歇指調”。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
【鮑浩然】:生平不詳,詞人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水是眼波橫】:水像美人流動的眼波。古人常以秋水喻美人之眼,這里反用。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動的水波。
【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雜記》載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后人遂喻美人之眉為遠山,這里反用。
【欲】:想,想要。
【行人】:指詞人的朋友(鮑浩然)。
【眉眼盈盈處】:一說比喻山水交匯的地方,另有說是指鮑浩然前去與心上人相會。
盈盈:美好的樣子。
【才始】:方才。
【賞析】
? ? ? ? 這首詞是一首送別詞。主要表達了詞人心中對鮑浩然的不舍與留戀,以及對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 ? ? ? 雖是送別,該傷別離。但詞人卻未明顯消極之情,反寫得十分體貼、溫情。也許,正是這所謂的“物極必反”里,蘊含著多少別樣真情!
? ? ? ? 詞的上片,寫友人回故里的山水行程并如畫景色。
? ? ? ? “水是”、“山是”兩句,借景抒情,化無情為有情,啟人遐想。其中又運用反語,推陳出新、發想奇絕,將山水塑造成也會為離情別緒而動容的有情之物。教讀者身臨其境,令品味自然生情。
? ? ? ? 詞人把水比作人閃亮的眼睛,把山喻為人青翠的蛾眉,對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繪出這幅詩情畫意的山水,在詞人眼前展現的秀麗美景。可謂令人依依不舍!又叫人與送別之境產生豐富聯想。其中,眼波“橫”而未流,表現出詞人極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讓友人因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傷感,可謂出以淡語,含而不露。又怎不令人由然而生敬佩!
? ? ? ? 同時,這一句也可以理解為詞人對鮑浩然心事的設想:波光漾動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脈脈傳情;青黛的山巒,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滿懷愁怨,眉頭都蹙起來了。好友一回家鄉就可以釋懷了。詞人通過這一設想來暗示鮑浩然“之浙東”的心切。心地善良呀,文詞修為可貴!
? ? ? “欲問行人”二句,用問句提起友人行蹤,側面寫送別,點出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是:“眉眼盈盈處”,亦見用筆靈巧、造句惟妙。
? ? ? ? 與此相應,上片結句“眉眼盈盈處”也可以有兩層理解:一是鮑浩然是去山水秀麗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二是他是去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會。加之,上文中,山水與眉眼的并寫意,亦描繪著歸途處處有山水,處處有眉眼。既是詞人遠望目送的眼光,又是鮑浩然心上人盼歸的眉眼。既美在眼里,又暖入心間。千言萬語,不就是要美滿地祝福一聲:幸福的友人哪,一路順風!
? ? ? ? 須不知,詞人在上片,含蓄地表達了他與友人的惜別深情!幾人憐愛!
? ? ? ? 下片,詞人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愿。? ? ?
? ? ? ? 詞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交融在一起,用兩個“送”字,蓄意遞進,深刻描寫詞人的離愁幽情。
? ? ? ? “才始送春歸”,詞人寫才送別春天,心中還滿懷著喜春之情、戀春之結;“又送君歸去”,則增添別緒,憑添離愁苦情。這既是詞人們的文字游戲,更是其情愫箋注筆毫!幾人拭文動情,此刻,每每不黯然淚下 ,心潮翻涌!? ? ?
? ? ? ? 然而,“若到江南”二句,詞人卻生發奇想,將心中沉痛之情暫時擱置,轉成對友人送出美好祝福。
? ? ? ? 詞人貫以美美姿態,叮囑友人一路順風。若能趕上江南春光依舊,務必與美妙春光同住共好。既飽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這個“春”既是反映鮮花如錦的春天季節,也喻指他與心上人生活在一起。多美的情誼,多好的人兒!
? ? ? ? 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多美的情誼多好的人!!!
? ? ? ? 全詞有兩點突出的成就值得品賞:一是構思別致。詞人把送春與送別交織在一起來寫,充分表現出對友人的深情和對春天的留戀;二是比喻新穎。詞人以眼波和眉峰來比喻浙東的山山水水,仿佛這位美人正期待著他的到來,貼切、自然,富有真情實感。
? ? ? ? 整首詞,輕松活潑,比喻巧妙,耐人尋味。文字中用了幾句俏皮話,更覺新而不俗,平易近人,雅而不謔。愈讀愈教人對文字之用,會多幾分意趣與幽情。
春水春池滿? ? 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 ? 春鳥哢春聲
白沙汀上望流霜飛
人間盼得好春歸
雷聲沉沉落湘江水
吟誦中 大唐夢回
為歡若夢浮生
變化中瞥見永恒
聽萬物蘇醒的時分
春水春池滿? 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 春鳥哢春聲
…
馬蹄聲聲喚我往前
滿目琳瑯中挑選
盛世之景歌舞翩躚
詩酒瀟湘路無限
能飲一杯啵
能飲一杯么
共飲一杯又過千年
春水春池滿? 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 春鳥哢春聲
春人飲春酒
春鳥哢春聲
又是一年春
無時不念家鄉水
正是山花爛漫時
詩酒聲聲喚我回
(賞讀人/爾雅月白)
【知識儲備】
? ? ? 江南的水好像美人流動的眼波,江南的山如同美人蹙起的眉毛。
? ? ? ? 假如想問朋友要去哪里?答案肯定是在那山水交融的地方。我剛剛送走了春天,現在又要把好朋友送回去。
? ? ? ? 假若你到了江南,還能趕上春天的話,可千萬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啊。
1. 卜算子:詞牌名。北宋時盛行此曲。
2. 鮑浩然:是王觀的朋友,家住浙江東路,簡稱浙東。
3. 眼波:比喻目光似流動的水波。
4. 欲:想,想要。
5. 行人:指詞人的朋友(鮑浩然)。
6.? 盈盈:美好的樣子。
7. 才始:方才。
? ? ? 眉 眼 盈 盈 處
? ? ? ? ? ? ? ? ———盼歸別意
? ? ? ? 王觀的這首送別詞,主要描寫了在春末時節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所想所感。
? ? ? ? 詞開頭兩句“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是借景抒情。
? ? ? ? 詞人以眼喻水,以眉喻山,用筆靈動、造語新奇,化無情為有情,啟人遐思。
? ? ? ? 古人常常用秋水比喻美人的眼睛,而作者卻運用反語,達到了推陳出新的效果。
? ? ? ?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二句,則從側面寫送別,點明鮑浩然要去的地方。更值一品的是那個地方的美,帶給人們的思念與遐想的雙重意義。祝福友人今天能快快回,又何嘗不是自己不想明朝亦可好好歸?!!教人倍覺作者對愛妻與家人的思念情誼非同一般。
? ? ? ? 它包含的意蘊如此豐富!既指友人要去山水秀麗的地方,亦或暗指詞人也要與“眉眼盈盈”的心上人去相會。另外,山水與眉眼合寫,意味著友人歸途處處有山水,處處有眉眼,既指作者目送友人遠離時的目光,又暗自聯想詞人那與自己愛妻盼歸的眉眼在交匯遭遇!
? ? ? ? 因此,詞人在含蓄而又真摯地表達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深情之時,分明意在想寫那份盼與愛人重逢的心之切。真可謂,友情重,愛情深!
? ? ? ?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真誠祝愿。
? ? ? ? 詞人也是個多么渴望溫情相伴,友情同隨的人兒!此時的文人均是需要有一個渲泄出口的。
? ? ? ? 作者巧妙地把送春和送人聯系在一起,兩個“送”字的遞進用法,營造出一種春愁添別恨,離愁更深的感覺。最后,作者再發奇想:“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 ? ? ? 詞人畢竟教養了自己的修為境界,又教給他人如何善待將要獲得的美好,這是這首詞另一個獨具匠心之筆。
? ? ? ? 他把自己心中的傷感暫時擱置,積極而熱烈地為友人獻上美好的祝福。叮囑友人們如能趕上江南春光,務必與春光同住,把惜春之情與祝福之意一并送與友人。
? ? ? ? 作者出神入化地運用了比喻這個魔杖,賦予作品千古魅力的同時,也使這首詞作在送別詩中獨領風騷。
? ? ? ? 這首詞,以輕松活潑的筆調,巧妙別致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從送別詩中脫穎而出。尤其是“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兩個比喻句,極為巧妙地言說江南山水的美麗可愛,歷來被文人墨客所稱道。
? ? ? ?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一句,惜春之情溢于言表,同時又寄托著對友人的美好祝愿。
? ? ? ? 既然朋友鮑浩然要前往的地方,有盎然的春意尚存,更有秀麗明媚的山容水色,何不奉勸他不要辜負這大好春光。要珍惜眼前的美好,盡享春日的大好時光,才是呢。同時,也暗扣友人和家人團聚的這庭院,將有天倫之樂的生活之春色,一語雙關,盡顯美好。
? ? ? ? 由于這兩句亦是頗具詞句優雅,蓄意悠長之極品,亦早已成為勸勉友人珍惜春色和對朋友美好祝福的經典寄語,并為后人廣為傳頌。
? ? ? ? 聽,遠古那個思念的人兒在和聲吟唱———
? ? ? ? ? 《無? 題》
? ? ? ? ? 文/無名氏
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
春人飲春酒,春鳥弄春聲。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人歸萬里外,意在一杯中。
只慮前程遠,開帆待好風。
自入長信宮,每對孤燈泣。
閨門鎮不開,夢從何處入。
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無夜不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