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簡書上本來想要發表一篇文章,結果將自己的思路困了進去。再又經過一輪沮喪、嘆氣、逃避、覺得自己不是這塊料,想要回到純藝術中去…等等等等之后,忽然在寫字到最后的時候,理智回歸了。
我開始意識到,當你不注意使用“詞語”的時候,你是會被自己繞進去的。詞語真的具有學科體系和意識形態,所以,它絕對不僅僅是詞語而已。它代表了一種完整的邏輯體系和意識形態,你們現在的生活,一部分是由自己的隨意構成;一部分是由這些邏輯體系和意識形態構成。
我本來想說的是,人民難道就沒有不關心政治的權利了嗎?作為個人,老百姓肯定有著不同的興趣,有的關心有的不關心。但是,什么是“人民”呢?這個命題之所以會把我自己繞進去,就是因為我沒有理清楚,個人和老百姓,與“人民”乃至“公民”都不太一樣。說“人民”就沒有不愛政治的權利,就好比說難道“公民”就沒有不關心法律的權利了嗎?前一句如果還聽著有點奇怪的話,后一句想必答案就是斬釘截鐵的——沒有。
相信沒有人可以真的拍胸脯說人民就可以不關心政治,正如沒有人可以安心的說公民可以不關心法律。他們作為不同領域的用詞,本來就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在政治學的意義上,人民可以”民主“中民意的基礎,假如人民不關心政治,怎么可能?人民就是政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啊!沒有人民,民主從何而來,民意從何而來?你說身邊有人不關心,他們可能都投的是棄權票,沒問題,因為棄權也是一種態度啊。什么態度?難道沒有聽說過最簡單常用的“半數”理論嗎?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投票參與的人不到一半,那么這個提案和投票就都是無效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人民”都不關心政治了,那么整個自決的基礎就不再在了。所有的“人民”都不關心,那么這個國家就很難做什么“民主”國家了。
就從這一點上來說,哪怕“民主”是增加了人民的政治任務和政治意識,它“人民”也得非有不可。正如,作為法律存在的基礎,它“公民”必須存在,也必須在其中,也必須作為其客體和對象,與這個主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那么,假設有一個國家,它的老百姓作為“個人”,都不是很關心政治,成了風氣,怎么辦呢?做為張三李四王五,好像這幾個人不關心政治沒啥。你有什么權利說人家呢?這是人家的私生活。但是做為張三們李四們王五們,一旦構成了龐大的群體,開始占據著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他們就是“人民”的一部分,那么,他們如果絲毫不關心政治,就是給你胡來,怎么辦呢?
我一直認為,所謂民主就是建立在人數和投票的中和上。所以如果一個國家文化和觀點,包括人群的構成都不夠多樣化的話,其實“民主”也并不能起到它理想中的作用吧。
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在于,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在人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今天還在街角和你攀談,就只是不關心政治,不在乎時局而已,有什么錯呢?有錯嗎?好像沒有。想必也不會有人拉著街上的鄰居,對他只關心買菜不愛談政治大聲的吼道:“你這樣是不對的!——you are wrong!” 可能還會再義憤填膺的加上一句“totally!(徹底錯誤)”
既然如此,既然這個街角買菜的大媽鄰居沒錯,那么社區里愛跳廣場舞的大媽們也沒錯;既然那個在街角亂轉的大爺沒錯,那么整個城市的大爺們都沒錯;既然愛打游戲不愛看電視的小孩子沒錯,那么整個城市的小孩子都沒錯… 所以,即便整個城市的人都絲毫不關心政治,從小處上看上去,其實都沒有錯!問題在于,這樣的話,這個城市的“人民”,還如何履行其政治含義和政治責任呢?如果讓這座城市實行“民主”,經常需要人們來進行提案和投票,然而人民永遠毫不關心,這個“民主”和“投票”的意義在哪兒呢?
但是,假如你能夠辨認出來在街角買菜的大媽就是“人民”的一部分,你會義憤填膺、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別只顧著買菜了,來我們來看政治吧”…嗎?
神奇的地方就在于,這些普普通通的人,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和政治毫無關系,但是他們都組成了政治上的重大基礎——“人民”。現在人們的法律意識開始提升,有了最基本的維護權利的意識,可能慢慢的會開始增長“邊界”意識,還會增長別的意識。或許有一天,他們也都會有著最基本的政治權利的意識。
有時候也難免會想,這樣子作為一個“個人”不是太勞累了嗎?整天關心自己的事兒還不夠,還需要關心“上面”的事兒。但是,這正是放權于民,或者說還權于民的過程所在啊。有多大的權利就會承擔多大的責任。對于中央和政府的任何決定,人們既有權置評,也就有責任非常盡心的去了解。什么?你說自己不想關心?沒有關系,新聞會讓你關心的。正如現在的娛樂明星的一點事兒都可以家喻戶曉一樣。什么?你說你不想要這樣的“權利”?那估計還需要你“選擇”不要這樣的“權利”。強行推行民主和強行專制一樣,都有侵犯人民意志的地方,區別在于一個很小,一個可能很重。一個聽起來更合理一點,一個聽起來就很氣憤。一個感覺量更輕一點,一個就是質的飛躍。
所以,民主可以推行的地方,必然也是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比較覺醒的地方。當觀念的水位漲上去,民主就會更加落到實處,勢在必行。那么,這樣看來,未來的社會其實可期——更加法治,更加民主——與之相符合的是更加具有政治意識和法律意識的人民。
ps:啊?什么?你說我這篇文章沒提到“群眾”?難道你沒發現,這個詞就和它在文章中的出沒一樣,標題里雖然有,但是文中找不到——誰都不是,但卻又無處不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