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自從2006年至2018年,只有過年十來天時才能把媽媽接來住我老家房子十來天,年后離開時,聽到媽媽說:“感覺還沒怎么說話,怎么又要走了,好快啊……”聽到媽媽說這些話,非常慚愧!常言道:“父母在,不遠行”。媽媽看到我難過,卻又說:“走吧,我好好的,你別總惦記我,別想家……。”我說過好多次讓她跟我一起來住,她總是拒絕。
直到2019年底,媽媽說想來我這,我就趕緊買了高鐵票把她接過來了。剛開始,擔心她不適應這邊的生活,一走一整天的我一下班趕緊回家陪她,吃完晚飯就帶她在小區附近看看廣場舞、健身器材處健健身。還計劃有機會帶媽媽去各景點逛逛,心想終于可以安心好好陪陪她了,這感覺特別踏實。
不想,剛來十幾天,就遇上口罩,別說出門,連樓都不能下。開始媽媽不信,說活了幾十年從來沒碰到過,沒那么夸張,還催著我趕快給她買回老家的票,可后來她看電視新聞不斷滾動播報,才慢慢相信這是百年不遇的天災。只能天天屋里轉圈圈,到了晚上在陽臺看著遠處各家的燈光,說這小小一方格像是“鴿子堂兒”。但還是催著我給她訂回家的票,可看到老家村上的管控根本回不去,跟她商量通后又把票退了。第二天媽媽還是生氣了,說買票幾天不買,退票倒利索,像小孩子一樣生氣不吃飯,無奈的我就唱她喜歡的《花為媒》里臺詞:“您不吃飯哪,也得喝口燙。” 哄她吃飯,好不容易把她逗樂了才吃飯。
看到我們的開工通知一次次延后,媽媽的心態開始轉變了。慢慢的媽媽也適應了,還打趣說:“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沒想到現在呆家里就是做貢獻!”還把我家的風扇、箱箱柜柜、陽臺的花,全部安排了新的位置,經她一擺,家里更顯溫馨了。后來就跟我說想做香包,她說恐怕買不上材料,我問她都需要買啥,一起在網上選綢緞布料、線、繩子、縫紉機等,請她靜等。淘的寶貝逐一到貨后,她一邊感嘆足不出戶什么都能買到,一邊贊嘆新時代的進步,說手機和互聯網發明者就是神仙……。接著開始樂滋滋的忙活,給風扇和沙發穿上了外衣,還做起了小老虎、香包等吉祥物。媽媽的手工很獨特,做的吉祥物很靈氣、很招人喜歡。她毫不吝嗇的把吉祥物送給小區內帶孩子的鄰居。現在她在小區認識的人比我還多,和同小區幾個阿姨都很聊得來,阿姨們如果在樓下沒看到她,會問我,還會去我家喊或者打電話:“楊姐,快下來曬曬太陽吧!”
平時聽的最多的是她講老家的事、我們兄弟姐妹小時候的事。講小時候的我一聽到從柴灶大鍋里盛到小盆里時勺子和鍋的摩擦聲,哪怕是剛從被窩里爬起來都會喊“我還吃哩!”。講我三四歲時,哥哥生病這不吃那不吃,從小就是吃貨的我卻說:“他不吃,我吃!”講我弟弟上小學時一個冬天做滑冰車時,一下找爸爸教這、一下教那,把忙著壘雞窩的爸爸惹不耐煩了說:“看你是想挨扇了(扇耳光)!先自己研究,別總來煩我干活。”,弟弟則不急不慢的說:“你給我扇風啊?”講到這些,媽媽也總是笑彎腰……!和媽媽在一起似時光倒流,重拾兒時的快樂時光。
三年多里,很少帶她去遠處旅游,她左腿變形要推個輪椅,但開車或打車帶著她在深圳周邊已經玩了不少地方,就是沒出省,她卻說:“抖音上都講了,疫情期間,到處跑是害蟲!”其實心里想的更多的是給我省錢。
媽媽的鞋子壞了,總想著修補,我說都穿兩年了,壞了不值得修了,等周末重新去買一雙,媽媽一聽就著急了,說不能丟,好好的鞋補一下就行了,干嘛重新買啊?無論我怎么勸說就是不去。無奈的我干脆在網上買了兩雙直接寄家來,讓她挑,試試哪雙合適留哪雙,她一邊試一邊說我這么浪費怎么得了,最后好不容易才決定留一雙。給她在天虹買了幾件衣服,試著買的合適,嫌買的貴,叫我以后不要去那里買。平時我把一些東西丟了,她又撿回來,這個也留著,那個也留著,說還能用,要我節儉,還說要用時沒有怎么辦?在她看來,只要能用就不能扔,搞得家里無用的留了一堆,亂了我看不慣,也會拌拌小嘴,我們雖“相愛相殺”……,但仍然樂此不疲。老人的艱苦樸素的美德、物盡其用的智慧讓我佩服贊嘆。
當時媽媽時常感嘆:“時間過得真快啊,轉眼來這兒三個年頭了。” 還趁我不在,悄悄問我老公和兒子:“我在這里不說走你們煩不煩啊?” “怎么會煩呢?在這里挺好啊”。“姥姥你在這里我們都很開心啊!”。我總是耍寶逗她開心,媽媽笑我傻丫頭,看到她開心,我就快樂。和媽媽在一起的快樂,無法用言語表達,我生怕這美好時光被奪走,知道時間是無法定格的沙漏,所以更加珍惜!
唯有祈禱時光能慢些走,讓我好好的陪陪她:您陪我長大,我陪您到老!媽媽卻說:“我又不止生你一個,不能總在這里,我要去他們三個那里住住去。”
一轉眼她已經從我這里離開兩年了,我又開始想請媽媽來這里住,媽媽卻說:“等秋天了吧,在你那里過冬去。”
太好了,這算是有日期了,等她同意就接過來,趁現在能走出來就來住一段時間吧,我想一直陪媽媽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