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喜馬拉雅收聽詞奴兒的《秦淮歌女陳圓圓傳》,作者在文中描述被譽為“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的陳圓圓,自帶一股忍冬花的體香,吳三桂贈予她的發簪亦是忍冬花的紋飾。不禁心生好奇,忍冬花是何許花也?其香味又是如何沁人心脾?
于是求助萬能的度娘:“忍冬(學名:Lonicera japonica Thunb.)(名醫別錄),別稱: 金銀花(本草綱目),金銀藤(江西鉛山、云南楚雄),銀藤(浙江臨海、江蘇),二色花藤(上海),二寶藤、右轉藤(四川),子風藤(浙江麗水),蜜桷藤(江西鉛山),鴛鴦藤(福建),老翁須(常用中草藥圖譜)。忍冬屬多年生半常綠纏繞灌木。帶葉的莖枝名忍冬藤,供藥用,亦作觀賞植物。中國大部分地區多有分布,不少地區已栽培生產,其中以河南、山東所產最為聞名。日本和朝鮮亦有出產。忍冬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常用中藥,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上品。“金銀花”一名始見于李時珍《本草綱目》,文獻沿用已久,已收入中國藥典。此外,尚有“銀花”、“雙花”、“二花”、“二寶花”、“雙寶花”等藥材名稱。”
原來忍冬花就是金銀花。金銀花雖然形象,卻是一個頗為俗氣的名字,而喚作“忍冬”便立馬顯得高雅脫俗起來。
湊巧的是,前兩年朋友送我一盆金銀花,雖然沒怎么好好打理,它還是每年春天按時開花。去年放在月季一處,居然也被紅蜘蛛肆虐侵蝕。所以我在冬天便剪了它大部分的枝蔓,希望它能在春天重獲新生,煥發出盎然的姿態。
剪枝后的忍冬枝蔓短而精干,但葉片卻比往年都大。四月初,開始長出白里透紅的細長花苞。
一日清晨,推門走入陽臺,一股淡淡的花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低頭一看,前幾天細長的花苞已然開放!淡黃色的花蕾沖破花瓣的包裹,婷婷地妙曼舒展開來,像盡情跳躍的舞女,姿態優雅地在風中陶醉。
忍冬花初開時顏色純白,花蒂微紅,一二日后,花色變黃,所以俗稱金銀花。又因為一蒂二花,兩條花蕊探在外,成雙成對,形影不離,狀如雄雌相伴,又似鴛鴦對舞,因此又有鴛鴦藤之稱。
忍冬花的花期不長,大約一周左右。作為中藥材,忍冬花清熱解毒,具有消炎的功效,夏季用金銀花水洗澡,還能怯痱止癢。忍冬花在開放的前一天采摘,藥性是最好的。然而我總不舍得將它采下,寧愿看著它慢慢綻放,變色,凋謝枯萎。
關于忍冬花的傳說很多,有姐妹情深的故事,亦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談。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
很久以前,一名書生和一位富家小姐相愛了。一日散步時,他們發現有一種花成對開放,清香特別,二人觸景生情,指花為盟,私定終生。然而,富家小姐的父母嫌棄書生家境貧寒,堅決不同意這門親事,想棒打鴛鴦,拆散這對有情人。書生從此發奮苦讀,最終考中了狀元,迎娶了愛人,他們將當初的定情花種滿了院子。此花即金銀花。有詩為證:
“天地細蘊夏日長,金銀兩寶結鴛鴦,山盟不以風霜改,處處同心歲歲香”。
喜歡忍冬花,不僅是因為它的獨特外形與幽香,更因為這個美麗的傳說和圓滿的結局。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總是讓人為之動容,心生向往。關于花和愛情,總是許多文學作品的主題。我的導師曾經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大意是:只要愛情不死,文學便會生生不息。而花兒與戀情總是存在著剪不斷的關系,花兒為愛情增色,愛情賦予花兒更多的文化底蘊。
忍冬花的花語是:全心全意把愛奉獻給你。也有鴛鴦成對、厚道之意。
關于金銀花,小說家張恨水云,金銀花之字俗,而花則雅。忍冬花期不算久,但一波一波也有不短的時間,花不大,輕盈飄逸,枝纏蔓繞,連綿不絕。其葉則凌冬不凋,加上自古便傳有久服益壽之效,便更增添了吉祥如意的味道,這大概是千年前的藝術家要把它畫下來的原因吧。
東漢末期開始出現忍冬紋,南北朝時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以后又廣泛用于繪畫和雕刻等藝術品的裝飾上。
忍冬紋是魏晉南北朝流行的一種植物紋,此時忍冬紋較為清瘦和程式化,一般為三葉片和多葉片,但是其變化是多種多樣的。漢代銅鏡的編式稱卷云紋就是卷草紋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復雜的卷草,近代稱香草。
陽臺上的忍冬花已經謝得差不多了,在深入了解了它的習性、功效與傳說以后,我對它的喜愛又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許多。
明天,我要給它松松土,施施肥,剪剪枝,好讓它多開幾茬花,多芬芳幾回我的陽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