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可是我卻未曾感到絲毫的喜悅。中秋節,是團圓的節日,是在老家過的節日,而對于出門在外的游子來說,只是傷感的日子而已。它不屬于出門在外的人兒,對他們來說,月餅味如嚼蠟,而月亮也是他鄉明月。
為了慰藉我的寂寥,一位同鄉準備了月餅盒點心,邀我去談心。她是一個小巧玲瓏的女孩,我們來自同一個城鎮,每次我們在一起說家鄉話,都會被人誤以為在說外語。
正聊著,爸媽打來了電話,為了不讓自己想家的心情被爸媽識破,我一個勁兒說著話,聊完學校,聊學習,說完朋友,談室友,最后在一切都好中掛了電話。后來還和同鄉聊了些什么,吃了些什么都不記得了,只記得,熄燈就寢時,有一縷潔白的月光,如清澈的溪水,從窗口流進來,溫柔地幫我拭去了臉頰上的淚痕。
我想起暑假,為了打工,沒有回家,獨自在這個舉目無親的大都市里沉浮。我住在一個家教家里,教一個五年級的小男孩。盡管阿姨一家對我很好,可是寄人籬下的滋味我還是充分體驗到了。我想家,真的!盡管,只要這個念頭一閃現,我就趕忙轉移注意力,可是屋后那圓圓的朦朧的月亮卻牢牢地在腦海中盤旋,不斷出現在夢境里,月亮,能否寄情乎?
每次上完夜課回來,穿行在冷清的路燈下,陪伴我的只有那勾起我無限思鄉的明月。有一次,阿姨一家外出購物未歸,我獨自一人在樓下等了一個多鐘頭,偏偏那次,掛在天幕上的月兒時那么圓、那么大,那么亮......
假如,明月可以寄情,是否可以將我的思念之情,傳給在天國的爺爺。
日本有一個傳說,說是在月圓之夜,子時三分,在村頭的十字口,佇立遙望明月,虔誠地等待,等待那升入天堂的親人的靈光閃現。這樣就可以見上親人的面,和親人說說話了。
一路走來,路旁都是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的火堆。我也很想給爺爺燒點紙錢,可是我最終還是選擇了遙望明月,用自己的心語來祭奠爺爺。
那一次,我獨自在月夜中站了很久,很久......
我相信爺爺能聽見我對他說過的每一句話,就像我相信爺爺沒有走,只是出了遠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