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老師布置的家長作業
為了你,為娘我又一次拼了
? ? ? ? ? 我的讀書經歷
? ? ? ? ? ---腹有詩書氣自華
? ? ? ? 一直都很認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說法,一個人書讀得多了,身上自然就會帶一股書卷之氣,在書的影響下,言談舉止間便本能地流露出讀書人所特有的氣質來,或溫雅或脫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因此,與書籍結伴,就能為人生奠基、為精神打底;與博覽同行,就能開拓視野、陶冶情操。
? ? ? 有人說:“世界因文學而美,文學因書籍而美。”所以,我們自小就接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于是,我們自然知曉了讀書之美,但那種美的功利性太過于明顯。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還在現實之外追尋一種和書中同樣的意境,羨慕古人和先哲駕一葉扁舟,徜徉于山水之間,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豪邁;于是,也想學他們一樣,愜意地品一味香茗,徘徊于田野之際,玩味“小橋流水人家”的清雅;于是,在一些與孤獨為伴的日子里,沉浸在一抹夕陽的溫暖里,獨坐在房間的一隅,手捧一卷好書,陪伴一些如水的音樂,聞著菊花茶的清香,看它們獨自沉淪,獨自盛開,任憑思緒游蕩于六合之際,品味“斷腸人在天涯”的愁苦和悲傷;于是,知道了讀書的美,知道了那是清澈的雙眸里緊鎖的渴望,那是靈魂深處自然的歌唱。
? ? ? ? 或許,讀書的美源自于追尋。為了那些需要追尋的夢想,為了那些需要填補的空白,愛讀書的人們平白無故多了一份“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獨;因為孤獨,人們徒添了一些“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無奈;因為無奈,人們便產生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慨。因此,喜歡文字的人是痛苦的,也是孤獨的,也正是在那種痛苦和孤獨的沙礫中,磨礪出了永恒和唯美這樣璀璨的寶石,讓文人志士為之傾倒,哲人古賢為之憔悴。所以,讀書的美,讀書的境界,都蘊涵于此。小小書卷,涵蓋了大千世界,靠著書籍的滋養,讀書之人方能“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轉眼間,已聽聞春鳥報曉之音,心中滿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動和溫暖。
? ? ? ? 記得小時候,自己并不懂選擇怎樣的書籍來讀,更不知道書也能讀出味道,但凡是書皆可讀,大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意思。直到自己長大一些,喜歡寫日記,喜歡在筆記本里摘錄那些感動自己的句子,直到自己把書中的思想轉換成自己的思想,也直到自己喜歡上了寫作,并且最終形成自己的文字風格。才知道,讀書,只有讀出味道來,才能不斷激活思想。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完一本好書,猶如飲下一杯甘醇的美酒,酣暢淋漓、回味悠長。人生多繁忙,事事總相隨,不是每個人都能靜下心來去讀書。所以,讀書貴在堅持,讀書需要心境,只有當我們捧出心中最為柔軟的溫情和最為細致的情懷去迎接書籍的墨香,才能對人生道理、人生價值的感悟有所把握,才能真正享受讀書的樂趣。
清人蕭掄謂說過,“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可見,只有堅持不懈地讀書,潛心靜氣地思考,思想的源泉才不會枯竭。所以,我們身處凡塵,每個人都是凡夫俗子,自然都應該徜徉在書籍的海洋里,使自己得到知識的浸潤,受到書香的熏陶,使自己境界高遠、胸襟開闊、學識通達、思維敏捷,使自己的認識有感悟、品位有提升、思想有創新。通過閱讀不僅能與先賢對話、與智者交談,還能啟迪思想、提升心智,使自己在思維的天空、想象的王國中自由翱翔、縱橫馳騁,擺脫慣常思維的約束,沖破舊觀念的禁錮,形成創新的思路。如果我們能站在智者的肩膀上,透過紛繁復雜的矛盾和紛紜混沌的現象,敏銳捕捉、積極消化、充分吸收各種信息和知識,就能為自己的靈魂找到出口,就能在平凡的生活里詩意地棲居。
? ? ? 然而,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一味地讀死書,沉浸在烘托出的意象中,脫離了現實,就會和這個世界分離。因為,現實的殘酷,人性的自私也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計而奔走,每天都是快節奏的生活,些許的無奈,些許的感傷。所以,在徜徉書海,沉醉于詩情畫意之中時,還要清醒地知道什么是現實,什么是真實的生活,畢竟這個世界俗人太多,也可以說高雅之人太少了。只有在工作之余閑暇之時,才能讓書籍的清泉澆灌自己的內心。
? ? ? ?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讀綿綿無絕期。在每一個平凡而簡單的日子里,讀書不僅給我帶來內心的寧靜,還能讓我在書中找到希望和安慰。
? ? ? ? 我讀,故我在!因為讀書,所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