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寶寶從老家回到了我的身邊,我的學習時間開始驟減。
我仿佛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自我成長還是陪伴孩子。
那我究竟做出了什么樣的選擇呢?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都要面臨這樣的兩難抉擇。
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的詩里寫到: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似乎可以給我一些啟發。
比如當初,我考上了二本,但不是我內心理想的結果,所以我毅然的選擇了高復。
這條路,很少人走,也非常艱辛,但我至今很感激自己當初做了這個決定。
不是因為我后面考取了更好一點的學校,而是那年的艱苦奮斗的精神,一直還影響著我。
那種心無旁騖只為心中目標而戰的感覺,人生真的難得幾回。
又比如,早起。
這也是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而我們異類部落的小伙伴們卻堅持在做。
又是因為什么?
除了太陽初升時那美麗的景色以外,還有許多的事情讓我們義無反顧的選擇早起。
因為早起,我們收獲了成長,看到了許多不可能的可能。
雖然早起過程十分痛苦,掙扎過,但是,在賴床的舒適和起床的痛苦中,我們選擇了后者。
因為人生不重來,人生的路不能從新出發,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好每一步。
當然,我也曾有過遺憾的選擇。
比如當初,因為覺得辛苦,所以從英語培訓的崗位上,逃也似的離開,奔向了更安逸的崗位。
當初以為做出的正確決定,現在才知道原來自己真正想要的因為一時的困苦而被自己輕易放棄了。
所以,現在重拾英語講師的道路,變的更加艱難。
但我依然要做,如果在過去的遺憾中無法自拔,那我一定會接著失去未來。
那么,回到最初的問題,我的孩子和我的成長,我選了什么?
我一個都不想放棄,孩子我一定要好好陪伴;學習我也一定要繼續堅持。
我只是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不把孩子當借口,等她睡著了偷偷起來碼字。
如果做了容易的選擇,后面也一定會付出代價,所以不做出舒適的選擇就是我的選擇。
道路阻且長,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