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常把喜愛的玻璃球裝在一輛玩具翻斗車里,貼身帶著,但這輛車是個惹禍精。被大人們召喚時,小家伙總是抄起塞滿玻璃球的翻斗車跑向大人。然后悲劇一次次重復上演,車子沒拿穩,或翻斗揚起,玻璃球滾落一地。于是大人們在準備好帶小家伙出門、洗澡、睡覺或拉屎時,要一次次趴在地上找滾落到柜子、沙發、茶幾、床鋪下面的玻璃球。次數一多,耐心耗完,氣惱的話隨口而出。“不是給你小罐子了,怎么不拿罐子裝玻璃球”,“撒了這么多次,怎么記不住拿好”,“這樣撒來撒去玻璃球丟光就沒有的玩了”……
去哪里隨身都要帶上的玻璃球跑了,孩子本就不開心,我們還要來落井下石,強調孩子的能力不濟。幾個不值錢的玻璃球,我們到底在氣什么惱什么?是覺得孩子給我們添了麻煩吧,孩子一定可以聽出來。他不行,他惹禍,給大人添了麻煩,由此被指責,被嫌棄。
你我在成長歷程里,是否遭受過類似的恨鐵不成鋼的埋怨?當時是何感想?也許正是因為曾經聽過太多,所以如今輕易對自己的孩子吐出同樣的指責和埋怨。
昨晚睡前,又上演玻璃球四散的一幕,嗒嗒的彈跳聲敲在心上,忽然覺得欠孩子一聲抱歉。他需要時間、需要反復的失敗和演練,來積累和提高肢體協調能力和控制力,我們為什么不能心平氣和的允許和包容這個過程。
趁著睡前,拿來擦洗干凈的玻璃球、翻斗車、盤子、罐子,做實驗給他看。講翻斗車也叫裝卸車,設計的原理就是便于傾倒,車斗揚起,東西沿斜面而下,好像他騎著小三輪走下坡路一樣快速滑落;想要穩妥存放玻璃球,需要一個穩固的平面做底,四周要足夠高的墻壁防止滾跑,那么至少是盤子,更好的是罐子,這些如果他都不喜歡的話,就必須要抓穩翻斗車的車斗。他的年齡完全明白這些道理,不亦樂乎模仿我的實驗。我也知道,他只是想用心愛的翻斗車裝心愛的玻璃球,來模擬運輸和裝載。
我做這些,希望可以補救,希望他知道,我允許他制造亂攤子,愿意和他一起收拾亂攤子,愿意幫他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也允許他不采納我的建議。我希望玻璃球是敲在我心上的警示,而不是落在他心上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