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法國女作家妙莉葉·巴貝里的《刺猬的優雅》。這是一本很小眾的書,關于選擇這本書的原因:我有一個直男癌晚期的男生朋友曾經對我說:“孤獨是可恥的,孤獨的女孩子性格上必定有缺陷。”我很后悔當時礙于朋友的情面沒有站出來反駁他,所以今天我不僅要把這本書,介紹給和我一樣喜歡孤獨的女孩子,還要把它推薦給和我直男癌朋友有著同樣誤解的人們。
《刺猬的優雅》這本書在2009年改編成電影,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是因為看過這部優秀的電影,才發現了這部優秀的小說。
作者妙莉葉·巴貝里在成為作家之前,還是一位哲學教授。所以在這部小說中,她不僅講了一個故事,更借用主人公的視野,向我們解釋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哲學問題,例如什么是孤獨,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優雅。因為書中加入了哲學的思維,所以讀起來難免晦澀難懂。加之這是一本外國小說,所以在國內就更加小眾了。
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法國巴黎一棟高檔住宅區里,小說的主人公是兩個"刺猬":一個是不安分的富人女孩——帕洛瑪, 一個是在世人眼中外表又老又丑的門房——勒妮。一少一老的奇異邂逅,開啟了她們的蛻變與重生。
她叫勒妮,在她的富人雇主眼中,她是一個貧窮、年老色衰、庸俗、愚蠢、無知且孤獨的門房。
這也是勒妮,她滿腹才學,內涵深遠,具有豐富的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對藝術和哲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們都是勒妮。只不過一個是真實的,一個是偽裝的。
勒妮,法國巴黎一棟高檔住宅區的門房,夾雜于各種身份的富人中間,貧窮且相貌丑陋。雖滿腹才學,有著豐富的知識底蘊和文化內涵,卻極力掩飾自己,力圖扮演好一個尋常人眼中年老色衰、庸俗、愚蠢、無知的門房角色。她將真實的自己隱藏在被迫服從的外表之下,為的只是獨享那豐盈的內心世界,而免受外界的干擾。
她叫帕洛瑪,出生在巴黎上流社會一個富裕的家庭。雖然年幼,小小的眼睛已經看透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空虛。因為喜歡安靜的思考,被她大驚小怪的媽媽認定為精神異常,需要看精神科醫生;被她姐姐認定為神經質。表面上與家人格格不入、孤獨的她,實則是一個高智商,卓有天分,甚至可以成為天才的小小哲學家。
兩個言行怪異的人,被世俗認定為“世界上的反常者”,她們表面孤獨,但是精神豐富。從外表看,他們性格怪異、與人不和、猶如刺猬、滿身是刺。但是卻和刺猬一樣,有著細膩柔軟的內在。
孤獨的勒妮和帕洛瑪,有著刺猬的優雅。
這讓我不禁想到,在我們身邊,有多少女孩,性喜孤獨,卻優雅得無以復加。
我有一個朋友,她擅長繪畫,且極具天賦。因為無法進行虛情假意的社交,而被人誤解自命清高。于是她干脆將自己列為“怪人”,專心研究繪畫,享受孤獨。別人眼中性格孤僻古板、不善交際的她,筆下卻有一整個溫暖柔和的世界。
我認識這樣一個女生,她博覽群書,且愛書如命。因為家境貧寒卻喜歡收藏書,便在大學期間各種兼職掙錢買書。由于她的不務正業,她被人嘲諷“小小年紀就鉆進了錢眼子里,看來是窮怕了”。這些話傳到了她的耳中,但是她明白一個道理,做人要“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短長”,于是干脆“隨她們去了”??此啤耙曞X如命”孤獨的她,腦中卻是莎士比亞、歌德、卡夫卡……為她打造的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
人,生來孤獨,有人深切感受,有人不知所措;有人若無其事,有人難以釋懷。孤獨,不是身邊沒有人,而是沒有人能真正與自己對話,沒有人能到達內心深處那片汪洋。于是,只好把自己武裝成難以親近的刺猬。
就像作者妙莉葉·巴貝里說的那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刺猬,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要相信這世上一定有一個能感受到自己的人,那人未必是戀人,他可能是任何人,就像書中的忘年之交:勒妮與帕洛瑪。在偌大的世界里,我們會因為這份珍貴的懂得而不再孤單。
刺猬,是一種看似懶散,其貌不揚的動物,總是孤僻地活在自我世界,其實她只是善于偽裝,只因這個世界總是:太嘈雜。
嘈雜聲來自充滿偏見的人們。
親愛的朋友們,這個世界應該是包容的、多元的、豐富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請不要再簡單粗暴地將喜歡孤獨的人列為“反常者”。要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主動選擇孤獨的人大都獨立自主、內心強大、精神豐富。
少了偏見,你肯定可以發現更多的美好。就像我那個直男癌朋友,目前正在苦苦追求一個曾經他口中的“性格有缺陷”的女孩子。
和很多女孩子一樣,我也喜歡孤獨。
我喜歡孤獨地讀書。有前輩們的讀后感自然便于理解作品,但獨立地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讓我的思想更自由。
我喜歡孤獨地旅行。有朋友相伴的旅行自然快樂,但孤獨的旅行能讓我更加關注一路上平凡但真實美好的事物。
我喜歡孤獨地欣賞音樂。一群人的狂歡自然開心,但每一次安靜地欣賞音樂,都讓我再一次堅信生活的美好。
我喜歡孤獨地做手工,即便做出來的東西難看又奇怪,但就是這些非常規的、丑丑的小東西讓我更加熱愛生活。
孤獨不是特立獨行,只是選擇了與大多數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時候,靈感在孤獨中誕生,情感在孤獨中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