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好奇的去網上用了一些高考填志愿的網站或者APP,大多是需要買VIP的。即使是花錢了,體驗下來的整體感覺是:產品的噱頭大于實質,大多只是歷年數據的羅列,而沒有分析,估計下來可能多事根據每年的錄取分數線做一個簡單的檔次推薦。這樣的推薦對于高考填志愿作用不大,而且這個錢花的不值得。
高考考完到填志愿有好多天的時間,網絡資源也足夠強大,建議大家自己搜索數據和信息,來搞定填志愿。這也是一種鉆研的精神,省了錢還鍛煉了自己搜集信息、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和邏輯思維的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PS:這種能力很重要,價值會在你以后寫論文、申請研究生、申請出國留學、寫簡歷、找公司找工作的時候體現。同時也是養成一種鉆研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這種習慣堪比千金)
最近幾年一直在幫家里親戚的孩子操刀高考志愿填寫,由于自己當天填志愿走過一些彎路,所以鉆研的比較深一點,有一些經驗和方法可以給大家借鑒,和大家交流優化。本文以小虎為例,他2016年參加湖北省高考567分,高出一本線55分,第一項上海東華大學計算機專業未錄取,被平行志愿的第二項--北京林業大學信息專業錄取。
第1步、根據大學目的地海選學校
了解你所能報的批次高校的地域分布情況。所需信息見教育部:2016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
選擇大學的地域,每個人可能有自己的原因和偏好。比如,喜歡離家遠還是離家近?離家近,那就本市或者本省;離家遠,那就去一二線大城市,因為好點的高等教育資源基本都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 ;對沿海和內陸有無特殊喜歡?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自己的體會是基礎設施上,沿海和內陸主要城市沒有什么大差距了,選擇不同的區域本質上是要看自己是不是一個喜歡適應新鮮環境的人,骨子里是喜歡冒險還是安穩;對某些地域有偏愛,有些廣東學生覺得不愿意去太北方,內陸學生就想去海邊待待,南方學生就想去大東北感受大雪冰雕。喜歡吃,我就想去重慶成都……
總之,地域選擇上可以按自己喜歡甚至是想象的去選擇,無非對錯,因為大學也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的開始,年輕就是有資本多嘗試。后面還有很多路和機會。
沒有偏好的話,以下城市幾乎可以涵蓋大多數人的選擇: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秦皇島、北京、天津、濟南、青島、煙臺、威海、石家莊、鄭州、西安、太原、武漢、長沙、合肥、南京、蘇錫常、上海、杭州、寧波、廈門、福州、廣州、深圳、昆明、南寧、重慶、成都、蘭州。
小虎對地域沒有特殊偏愛,將覺得太遠的東北、西北地區排除掉,先挑了一批大學目的地:北京、天津、濟南、青島、煙臺、威海、上海、武漢、南京、長沙、重慶、成都、廈門、蘇錫常、杭州、寧波、福州、深圳、廣州。然后將這些城市按高校數量分為主要和次要考慮對象,主要考慮對象:北京、天津、上海、武漢、南京、重慶、成都、廣州;次要也是補充考慮對象:濟南、青島、煙臺、威海、長沙、廈門、蘇錫常、寧波、福州、深圳。
找出主要考城市里的所有一本院校,并收集這些學校在湖北前3~5年每年錄取的平均分與當年一本分數線的差值(此部分內容通過搜索引擎很容易獲得)。以北京市為例(不含提前批招生的院校):
第2步、根據分數差值對學校過濾
小虎2016年的高考成績是567分,湖北省當年的一批錄取分數線是510,他高出一本錄取分數線57分。將大多數年份錄取平均分減一批線差值大于57分的學校去掉。北京地區可選學校剩下: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語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PS:由于我們的差值用的是錄取平均分與分數線的差值,故比較該值是一種相對謹慎的分析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學校錄取大小年的問題。
其余城市同上述方法挑出備選學校。
第3步、根據專業方向過濾學校
若對大學就讀專業無特殊想法,則這一步直接跳過。如果對大學就讀專業方向有要求,則去上述學校官網查看是否有想讀的專業方向,沒有的學校直接過濾掉。
PS:關于專業方向的建議
1)興趣第一,能力優勢第二:最重要的還是考慮自己的興趣,畢竟是學習,沒有興趣,一切免談,學不好,學起來也痛苦,也會無收獲無有所成。再考慮自己的能力,是學理工科強,還是學文科強,選自己學起來輕松的專業方向。
2)不要去追求熱門,也不要太在意冷門:我的職場經歷和經驗越來越多的告訴我,大學學什么和做什么并不是百分百要相關。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專業不對口。選什么專業,只要能把自己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提高,以后求學或者工作都不會差。
3)最簡單的選擇方法:直接選擇哪些你高中課程學的好,學的輕松,你學習主動性強的課程對應的專業,比如小虎高中數學和物理比較強,他又不想學純理科,于是就將專業方向定在了工科,又由于他愛好玩游戲,對計算機興趣打,于是進一步將專業方向鎖定在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大類。
小虎將專業方向定位在計算機、信息技術、電子、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則北京市的學校中北京中醫藥、北京語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工商大學排除掉。因為這些學校幾乎都是非工科類專業院校。剩下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第4步、確定可填報的學校和專業
需要準備的數據:大學以往3年各專業的錄取情況(人數和錄取的最低、最高、平均分)。這個數據需要直接去各個大學官網-招生就業欄目獲取。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大類的下屬本科專業,
還是以小虎為例:比如小虎選定的計算機、電子、信息三個大類,在北京林業大學的招生計劃中有以下專業對應:計算機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盡可能多的在官網和搜索引擎尋找這幾個專業的資訊。整理如下表格:
PS:這部分后續會在知乎上再專門起一篇將我搜集的中國所有一本大學的主要專業按以上要素進行詳細說明,省去大家自己找信息的痛苦。歡迎私信交流。
1)上表中的差值為錄取的平均分與當年的批次線的差。以小虎為例,小虎的成績差值為57,均高于北京林業大學選定的三個專業大多數年份的差值,則這三個專業均為志愿填報中的風險較低專業。此數字只為精準的估算,不必要死扣一分兩分之差,上下大概5~10分的浮動都無礙決策。
2)在超過選定專業的歷史差值的情況下,優先選擇學校的優勢學科專業、特色專業、交換機會多的專業。這些對于以后的學業或者職業發展都有利。
按上述方法,小虎確定如下學校和專業:東華大學(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信息工程),北京林業大學(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城鄉規劃),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軟件工程),重慶郵電學院(計算機,電子信息,通信工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上海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計算機,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石油工程)
如果從主要地域篩選出來的學校不夠數量,則再用上述方法從次要地域的城市再篩選一批學校作為補充,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選擇。
第5步、如何搭配備選學校
前面4個步驟中確定的學校-專業,其中肯定會存在這種情況:好的學校,在學校有特色/有優勢的專業一定是錄取分相對較高,報考人數相對較多的專業。最后在從上述學校中選擇六所作為第一批的志愿,由于是平行志愿,則可以報一到兩所最想去的需要冒險的學校放在志愿填報的最前面,報一所差值風險最小的、專業也不是很突出的學校作為保底院校緊跟其后,其余院隨意即可。
以小虎為例,看歷年的專業錄取分數差值,上海理工、南京理工、東華大學在可以填報的學校了風險較大,同時考慮到這幾所學校在歷史名氣和地域位置上都比其他學校火(這個也反應在圖1中,學校歷年錄取差值的變化上,逐年上升的,肯定是相對容易扎堆導致分數線高出正常水平的學校),從其中選出東華和南京理工作為沖刺院校。北京林業大學由于是農林系統,歷年錄取分數差值反映很少出現過高的,作為保底院校,緊跟東華和南京理工之后。其余根據重慶郵電、中國地質(北京)、中國礦業(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作為主申院校。
錄取結果顯示:沖刺的三所院校當年的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都由于學校較火導致報的人數多,并沒有被錄取,但是保底的林業大學計算機類錄取了,確保了一個過了一本線的分數被一個重點大學錄取,不至于調檔到下一批次。
PS:如果掉檔了是選擇復讀還是上下一批次的大學?
下一批次的學校首先要挑選你的分數足夠的最好的學校填(可以繼續用上述“差值法”選擇),同時建議最好填二本中此類專業類院校,比如幾大建工老校、通信老校、財經老校。同時盡可能的選擇重點大學多的城市,為以后進一步深造創造有利條件。
我自己現在的體會是,時間是最寶貴的,在上述措施下,即使掉檔,也不會念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差學校,只是一個次好的學校。不要輕易選擇復讀,多讀一年浪費時間而且增加了風險。省下這一年的時間,大學只是剛剛開始,后面你還有考研、出國、就業等等機會再次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