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
經濟參考報刊文《“精神鴉片”竟長成數千億產業!“任何一個產業、一項競技都不能以毀掉一代人的方式來發展》。
4個小時后。
文章被刪除。
刪減“精神鴉片”“電子海洛因”等詞匯之后重新面世。
本來這事兒發展到這里也就罷了。
央媒意識到了自己言論“過激”。
也給游戲行業敲了一記“警鐘”。
卻不曾想:
8月5日。
深圳商報刊文《謹防媒體干擾股市》。
文中直指一些媒體對上市公司、板塊指名道姓,說三道四;還有吃瓜網民一窩蜂加入“批斗”。
對游戲行業等幾乎形成了輿論綁架。
其措辭之“凌厲”。
前所未有。
有意思的是:
不久之后。
這篇文章也被刪除了。
①
網絡游戲有“毒”?
▽
8月5日。
其實還發生了一件事。
14歲的中國小將全紅嬋奪得2020東京奧運會的女子跳水三米臺的冠軍,總分466.2打破世界紀錄,五次中有三跳滿分。
其教練透露全紅嬋訓練之余,也會玩游戲。
金紅嬋也說自己喜歡玩《王者榮耀》。
隨后。
@騰訊成長守護平臺 恭喜之余。
直接在奧運會期間把她的游戲時長從1.5小時變成了1小時。
@騰訊視頻 很快也送上了助攻。
本來。
這不算什么。
行為上、言論上也沒什么錯誤。
但總覺得哪里怪怪的。
尤其是:
王者榮耀被經濟參考報點名道姓的“風聲”還沒走遠。
當然。
這件事如果和網絡上鋪天蓋地為網絡游戲“洗白”的言論對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君不見。
游戲工委站出來表示游戲不是洪水猛獸。
君不見。
業內從業者表示:
自己很委屈。
當然。
這幾天網絡上還突然多出了很多專家、大V聲稱“游戲無罪,有罪的是家長和孩子”。
表述方式高度雷同也就罷了。
甚至連評論區的隊形都很統一。
他們堅持的無非是:
第一:孩子玩游戲是家長和學校的鍋,家長沒有好好引導,學校做的也不夠到位;
第二:孩子不玩游戲也會玩其他東西,影視綜藝、短視頻、網文這些都害人不輕;
第三:游戲也并非一無是處,比如益智練手、娛樂消遣,甚至可以用來訓練軍隊。
但其實:
對于網絡游戲到底是不是精神鴉片這件事。
更多的人需要捫心自問?
第一:網絡游戲這種成年人都把持不住的東西,你真的放心把它交給孩子嗎?
第二:也許你自己和孩子都能正視游戲,但你的鄰居朋友真的都能克制得住?
第三:我們不妨把視角再放大一點,對國家和社會而言
網絡游戲這種成百上千乃至上億人一天玩四五個小時,卻什么都不產出,還在氪金和攀比之中制造了大量戾氣的東西真的就是一個“時間黑洞”。
尤其是這些人不但是青壯年、青少年,還涉及未成年。
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經濟參考報最初7次點名《王者榮耀》,8次點名騰訊游戲。
我們針對的從來不是所有游戲。
我們的初衷也只是請那些氪金網游放過孩子而已。
②
網絡游戲“自白書”?
▽
但是精神鴉片一出。
很顯然撓到了不少人的痛處。
一些人和資本都不愿戴上這頂“綠色健康”的帽子。
有人說:
網絡游戲只不過是眾多“毀掉下一代”產品中的一種。
說它是精神鴉片?
過慮了。
有人說:
手機、互聯網才是精神鴉片。
沒有手機?
沒有互聯網?
網購、外賣、快遞、微博、微信、網文、短視頻、影視綜藝這些現代化的生活方式都將不復存在。
但是回到石器時代“男耕女織”的生活方式真的就好了么?
畢竟。
古人也曾迷上說書、斗雞和行走江湖。
這里就搞錯了一點。
我們現在確實離不開手機和互聯網。
但是網絡游戲嘛?
真的就不可或缺么?
有大V甚至特意撰文《就算把游戲全禁了,該考不上的還是考不上》。
因為網文、短視頻也“殺時間”。
但我們必須搞清楚:
網文市場雖然混亂。
但是大是大非、大方向上的東西基本不會去碰,最起碼就過不了審、不被推薦,連養活自己都難。
雖然暢銷網文并非都是正能量。
但是三觀至少不會歪成了五官。
至于短視頻。
還別說它跟網絡游戲還真不一樣。
至少短視頻就算殺時間,形成了信息繭房,還是偶爾能刷到一些社會事件、正能量,以及各種知識才藝類視頻。
就算不能學到什么。
起碼賞心悅目吧。
從河南暴雨到東京奧運會,我們還不至于離這個世界太遠。
但是網絡游戲就不一樣了?
因為它不僅有一群人群策群力讓玩家氪金、還有一群行為心理學家各種研究人性只為留住玩家,更別提這些稍大一點的網游還有一套完全自洽的“社會模式”。
除了吃喝拉撒。
玩家甚至可以永不下線。
沒有網絡游戲。
人們琴棋書畫照樣能夠消遣。
有了網絡游戲。
我們的時間更多會被那種虛幻的體驗填充,甚至會覺得現實世界才是多余的,一度至影響到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網絡游戲這種東西。
成年人都無法克制。
更別提那群還沒什么自制力的小學生?
那群拿著“工具無罪論”“家長有罪論”“和其它成癮性產品比爛”的人能不能回到問題的本身。
既然經濟參考報劍指那些讓未成年人沉迷的網絡游戲。
未成年人的意見不能忽視;
未成年人家長的意見更需要參考;
當然。
為下一代“負責”國家的意見才是最“中肯”的。
③
網絡游戲還能更好嗎?
▽
奇怪的是:
那群為網絡游戲不是精神鴉片的辯護聲中,他們提到了游戲的好處、家長學校的不作為,網文、短視頻、影視綜藝也會讓人上癮……
卻唯獨沒有提到適度的“規范”和“自律”會讓游戲行業變得更好?
合著。
現在市面上的游戲還真就是“白蓮花”。
但為何真正有文化傳承、奇思妙想的單機游戲越來越少了,國內甚至長時間出不了自己的3A大作?
為什么?
還不是因為這些有情懷、有意義的游戲不賺錢唄。
而那些賺錢的游戲又有多少情懷和意義?
總而言之:
網絡游戲必然是要整治的。
無非是“輕重緩急”的問題。
無論這次被刪的文章釋放出的是何種信號?
又因為什么刪了?
游戲廠商都該悠著一點。
因為這是壓在人們三座大山之一“教育”,也是“雙減政策”“三胎政策”的一個關鍵環節。
輿論或許能夠被反轉。
資本也可以繼續公關。
但是人口和教育,以及“重塑虛擬經濟”這種大勢卻已成必然。
當然。
就我本人來說:
我不是不玩游戲,我也曾玩過《CS》《誅仙》和《劍靈》。
只是我比較討厭升了幾級之后角色就被各種任務和副本綁架的感覺,雖然 不氪金大多游戲也能玩,只是越到后期就會感覺越吃力。
再加上我還特別討厭角色死亡,一條命又真的不夠用。
換了蘋果筆記本之后。
我就沒玩過游戲。
一方面是對游戲的認知越來越深。
那種廉價的“滿足感”虛幻的“成就感”確實會讓人深陷其中,但若你知道你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預設好的代碼,和現實其實也沒什么不同,想想自己會做什么樣的游戲,真正喜歡什么樣的游戲,這種感覺就會減輕不少;
另一方面則是去找其它喜歡的事物。
我們生活工作中難免會有一些時間需要消遣,游戲也不是不能被取代,就算你沉迷于網文、短視頻,只要想想它們的原理試著去做,有感覺自然好,沒感覺也不算糟糕,最重要的是,盡量去嘗試一些能夠促進自我成長的興趣,比如閱讀、比如畫畫、比如寫作。
在這里。
其實。
我不反對游戲產業。
也絕對認同其價值。
畢竟。
一串代碼就能讓那么多人反復充值,簡直是“一本萬利”。
而且。
就算國內的游戲都被禁了。
被國外游戲占據市場才是我們更無法忍受的現實。
我反對的是那種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而不擇手段“搞錢”的游戲廠商,自己不求上進出不了3A大作也就罷了,市面上一旦有了游戲以及游戲產商失控,就會推出“競品”甚至直接收買。
這樣“躺平”的姿勢對游戲市場毫無意義。
想要推動國內游戲市場進步。
就需要有那么一點理想、野心和胸懷。
最后。
我們再聊幾句。
說實話:
我們的要求真的不高。
網絡游戲是不是“精神鴉片”也沒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
能不能高抬貴手放過那群孩子。
畢竟。
他們成長路上的誘惑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