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橋婚戀的文總,早上在群里發了一段文字:
寧缺毋濫就是好!
自己永遠都是奇珍異寶!
別人大多配不上你就拉倒!
呵呵!到底誰是精華誰是爛草?
盲目意淫自大,快到墻角想一想!
一個商品長期有價無市,被遺忘!
極可能價格虛高,好像是買不起!
其實是名不符實,別人真不想要!
當時間的灰塵把你逐漸堆積掩埋!
打一折處理傾倉贈送也無人感冒!
關于寧缺毋濫這一點,文老師說過多次。然后今天我有了新的看法。寧缺毋濫的這種心理,大概有以下的問題:
1、過度概括化,過于看重某一點,比如條件,經濟收入,認為少了這些條件,就無法好好過日子,這是一種過于理想化的心態,也是屬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疇。其實,在合理化情緒療法里,這種心態需要去跟咨詢師修通,也可以自己多學心理學,修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2、創傷體驗,個人感受的未被“看見”。我們認為,人人都有原生家庭或者成長期帶來的一些不良感受。比如小時候缺愛,或者父母不合,造成自己性格的一些隱秘的創傷。這種情況,當事人非常希望伴侶能夠“看見”他,安撫他,懂他,理解他,幫他療愈,給予溫暖。而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不懂心理學,甚至可能是“殺豬匠”,大老粗。一句話,知己難求。紅樓夢里說過:“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我們很多時候,需要一個人生導師來引導和治療自己,可惜,我們往往很難找到這樣的一個導師。
所以,一個人迷茫,找一個人還是迷茫,甚至多了一分迷茫,還不如自己一個人迷茫。
文老師總結的那種情況,側重于尋找生活伴侶的心態,我總結的情況,側重分析當事者內心需求。
尤其當下的社會,大家都能吃得起飯,對于內心需求更為看重。回到幾十年前,大家飯都吃不飽,首要的問題就是找個人來分攤成本,搭伙求財,共同生存。那個時候確實不要太挑剔,那個時候挑剔可能連飯都吃不飽。現代人的挑剔,不至于吃不飽飯。所以,挑剔者繼續挑剔,尋找者繼續尋找。
當代人有兩個心理問題,或許叫做不合理信念更準確一些,那就是:
1、刻板印象,或者說是僵化思維。他們看人看問題,過于刻板。比如,那個人一定會那樣,那件事一定會那樣,或者非要達到某個條件才能怎么樣,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心態,有我國傳統文化的一些影響,也有國人心智不太成熟的原因。一句話,國人的思維是僵化的,是被束縛的。一個被束縛的心靈,是不自由的,也是不開心的,面對生活問題,也容易自己把自己困住,也容易把別人困住。不懂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懂變通,便會在生活中刻舟求劍,自尋煩惱。
2、缺乏創造力。這一點跟上一點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我們大多數人習慣了按部就班,看天吃飯。農耕文明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老天不長眼就沒有糧食吃。所以幾千年來農耕文明造就了中國人勤勞、忍耐的秉性,但同時卻缺乏作為人的生命力,創造性。我們遇到事情,很難去突破自己,去創造生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人生,打開局面,或者影響事件的進程。
我們遇到難事,就只懂唉聲嘆氣,要不就祈禱,希望環境改變,希望對方改變。我們常常在心靈雞湯里安慰自己,不要去改變世界,不要去改變別人。但這里有個誤區。確實我們能力有限,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改變別人。但人是萬物之靈啊,當前的人類文明不是人類所創造的么?還有“蝴蝶效應”,就是說,事物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的,你的一舉一動其實也在影響著事件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你看著一個人對你冷漠,你以為人家不喜歡你,你就走了。但假如你熱情一點,主動去給他一個笑臉,一個擁抱?;蛟S你才會知道,其實他喜歡你很久了。
世人總是期待確定性,希望這個世界,給自己答案和想要的結果。但是忘記了。很多事情,是要靠我們自己去影響,去創造,去爭取的。
而這,就是人的生命力所在,創造力所在。
我們找對象也是,總是希望對方給自己這樣那樣,給不了就抱怨就嫌棄。就沒有想過,我能創造點什么呢?
難道你還是三歲小孩,你不是個成年人?成年人就是能創造價值,而不是像個巨嬰,要這要那?
中國人的婚姻,很多人都是要這要那,很少見到這樣的夫妻:咱們一起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