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一本書,我們明明對書中話題很感興趣,但就是讀不下去。
此時你恐怕會懷疑自己認知低下、不是真正熱愛閱讀、不是讀書的料……但你有沒有懷疑過,其實出問題的不是你,而是作者?
這是一個思想和文字可以輕易獲得的時代,讀者即上帝!如果作者的文字臃腫、乏味、晦澀,我們為什么要賦予它耐心呢?
因此,即便你頭腦中裝著整個宇宙,如果想通過文字把它們傳遞給眾人,也需要掌握科學的寫作方法。
而“下筆有如天使”的史蒂芬.平克,通過《寫作風格的意識》,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如何避免失敗寫作的忠告,讓我們一起聊聊:
01 寫作是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是指在沒有必要信息情況下,通過拆解成品,推導出產品的設計原理。
比如我拿到一輛坦克,先把它拆得七零八落,然后復制每個零件,再按照原來零件的位置,又重新組裝起來。于是,我知道了如何制造一輛坦克。
學習寫作,也應如此。而被逆向的,就是大師的經典文章。
我們常常讀完一篇好文或一本好書后大叫:寫得太好了!但我們經常忘記研究一下它究竟好在哪里,作者又是怎樣協調、布置、調度各種文字的。
這是學習寫作的思維盲區。
王爾德說:教育是令人欽佩的,但最好能時常記住,沒有一樣值得知道的事情是經教導而獲致的。再牛的老師也教不好裝睡的人。
所以,好作家首先要成為好讀者,學會把好文章中的字詞、結構、技巧、比喻化為己有,如同逍遙派的“北冥神功”。
我們看看平克是如何解構一篇優秀訃告的:
莫里斯.桑達克廣泛獲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兒童繪本藝術家......他周二在康乃狄克州丹伯里市逝世......充分地贏得贊賞,間歇地遭到審查,并偶爾被吃掉,桑達克先生的繪本,對于大約1960年之后出生的一代人——并繼而對他們的孩子,都成為了童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充分地贏得贊賞,間歇地遭到審查,并偶爾被吃掉:繪本可以被“贊賞”、被“審查”,也可以被“吃掉”,這種修辭除了讓讀者會心微笑,也巧妙地把審查制度與讀者的天真無邪并列,對那些反對桑達克在繪本中加入裸體圖像的人,幽了一默。
并繼而對他們的孩子:一句話講了一個故事,一代兒童成長中滿載對桑達克繪本的美好回憶,他們也向自己的孩子讀這些繪本。這是對這位偉大藝術家最低調的致敬。
如果沒有刻意關注與思考,我們如何能發現普通、平實的文字中,竟然還蘊藏深意?
畢加索和喬布斯都十分推崇一句話:優秀者模仿,偉大者剽竊。
如果你能將杰出作品的修辭、比喻、技巧,通過逆向學習據為己有,那這和師從寫作大師有何區別?
02 寫作需要視覺化
我們提筆寫作,是因為有重要的事情要講嗎?
不對,在平克看來,寫作,是因為有重要的事情要向人呈現。我們的目的,是要讓讀者看到。
為什么視覺化對寫作如此重要?
我們是靈長類動物,大腦中1/3的部分專門負責視覺,要想真的弄明白或者感知到一件事情,我們必須要看到那些情景,感知到那些行動。
回憶一下,在相同的時間內,是看電影給你的印象深刻,還是讀書呢?優秀的作家總能嫻熟地運用視覺化技巧:
狄更斯形容一個人“雙腿那么長,他看似另一個人在午間的影子”。
納博科夫描述洛麗塔“噗通”掉進椅子說:“她雙腿張開,狀如海星”。
一位編輯苦苦尋找有才華的新晉作家而不得,談到參加一個葬禮時的興奮:“作家在葬禮上高密度集中,我覺得像是一頭阿拉斯加灰熊在瀑布腳下,準備一把一把的把鮭魚抓過來”。
一位心理學家解釋激發作用在神經元中逐步構建,直到它爆發出來:“像煎鍋里的爆玉米花”。
你看,即便你不知道什么是“激發作用”,什么是“神經元”,你也已經明白了作者想要表達什么。這就是視覺化的威力。
一個小女孩,她一只小手握著姐姐的手,另一只手驚險萬分地拿著一大塊西瓜——她正掙扎著讓西瓜和自己嘴巴的小“O”型相交。
作者沒有使用“乖巧”、“可愛”、“討人喜歡”這樣的形容詞,但我們似乎親眼看到了那種孩子獨有的笨拙,欠缺協調的嘴巴,還有努力挑戰自我的決心。
寫作的目的,就是引導讀者用內心的眼睛來觀看世界。
03 寫作是與朋友對話
與朋友聊天,我們會注意他們的眼神、表情和姿勢。朋友也可以隨時反駁、插話和補充。這樣的信息交流,因為有互動和反饋存在,并沒有多少障礙。
但寫作是后天培養和習得的一種假裝行為:讀者只存在于我們的想象當中。當我們滿懷善意用書面語言向世界傳遞信息時,口語對話中的互相體諒并不存在。
而且,任何寫作都逃不過“知識的詛咒”:我們難以想象別人竟然不知道我們早就知道的事物。
這不是傲慢,看看有多少學富五車的專家,明明對一個問題有很深刻的見解,卻無法向大眾有效傳達,繼而被誤讀、曲解就知道了。
我們會忘記當初我們習得一個概念有多困難,都經歷了什么,又是怎樣最終學會的。就像一個醉鬼,因為神志不清,已經無法察覺自己神志不清到了無法開車的程度。
所以,要想通過寫作有效傳遞信息,就要盡量避免誤解,最好能用淺白的語言解釋清楚深奧的概念。像與朋友聊天一樣,營造一種對話感。
要找到這種感覺,可以問自己下面幾個問題:
我會和朋友聊天時,使自己處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嗎?
我會和朋友聊天時,用一些“據稱、幾乎、差不多、一定程度上”等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的詞匯嗎?
我會和朋友聊天時,大量使用術語、行話、抽象概念、深奧難懂的概念嗎?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完全有能力在寫作中讓讀者參與對話。
與讀者對話,讀者與你就處在了平等位置上,這里有互動,有交流,沒有抽象難懂的概念,也沒有智商被碾壓的挫敗感,就像與老友聊天,輕松,愉悅。
平克說,對話感或許并不是最好的寫作原則,但它能幫助你把寫作這種不自然的行為,變得像我們最自然、最簡單的兩種行為:說話和觀看萬物。
04 寫作需要后期制作
對話感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畢竟你面對的是思維方式與你完全不同的讀者,而你恰好不會讀心術。該怎么辦?
尋找反饋、忘記后再讀、重新包裝。
把文章仍給家人、朋友、同事,拿出李白非要把自己的詩讓老奶奶也讀懂的氣勢,尋求反饋。除此,還可以隔段時間,等忘得差不多了回頭再看,也許你會驚訝,這TM誰寫的,啥玩意兒啊?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幾乎是大家都知道,又都不重視的原則。
不要為修改自己的文章而羞愧,連平克這樣的人物,也要寫完一個句子修飾幾次后再寫下一個句子,整章修改一兩次,拿到反饋意見后修改兩次,從頭潤色兩次,編輯再一輪一輪修修補補。
我們的大腦不是多線程的計算機,能把觀點和看法表達出來已經夠厲害了。只有先勾勒出輪廓,我們才能騰出認知能力潤色,把文章改得優雅、有趣、簡潔、清晰,符合大眾審美。
改什么?平克有個建議:像逃避瘟疫一樣逃避陳詞濫調。
舉個例子:當你跟美國人談及外交政治,他們就頓時變得目光呆滯。
這句話并沒有問題,然而,總好像缺了點什么,如果改成這樣:
你曾嘗試跟一個來自紐約的人解釋斯洛伐克聯盟政治的微妙之處嗎?我倒是試過了。那位仁兄幾乎要注射腎上腺素才能從昏睡中喚醒過來。
是不是生動了很多?不假思索的陳詞濫調,不但會讓讀者關閉想象的大門,甚至作者本人都會寫得惡心起來。
這是否很耗費精力?當然!但如同一部優秀的電影,演員、導演很重要,但剪輯、配樂、后期制作更重要。
對你的文字負責,哪怕讀者只有一人。
05 寫作要保持一致性
修改過程中,我們已經明明把句子改得清晰、生動,可文章讀起來還是起伏不定、漫無焦點、不相連貫。這就是文章一致性出了問題:讀者不知道這個句子為什么接著另一個句子。
我們來看看自己是如何吸收一篇文章知識點的。首先,讀懂一個句子,獲得一個信息。然后,大腦開始尋找連接點,把這個信息和既有知識整合起來。最后,文字陳述在大腦中形成圖像。
這種尋找連接的過程,是閱讀文章每個句子都要重復的事情。如果找不到,讀者不是失去耐性,就是自己提供一致性,曲解你的意思。
- 狗狗待售,什么都吃,并喜愛小孩。
- 我們不會讓機器撕破你的衣服,我們會小心翼翼用手來做。
應該如何提高文章一致性?
平克認為,以層級結構組織起來的文字,讀者是最容易吸收的。所謂層級結構,就是若干句子組成一個段落,若干段落組成一節,若干節組成一章,若干章組成一本書。
段落在讀者腦中以一個個團塊的形式存在,讀者尋找連接時,更省力也更容易成功。
而且,最好把這些團塊以一種自然次序串聯起來,讓讀者能夠預期在文章中會碰到什么。
例如,要講解有關大腦的神經生物學和語言遺傳學的研究文獻,最好的做法不是按照研究的歷史順序排列,而是像把攝影鏡頭由遠及近的拉伸,從一個俯瞰位置逐步向大腦靠近:腦部兩大半球——腦部中間的大裂縫——腦部各個區域......
除了提高讀者可預期性,文章主題、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也要易于辨認,所以,作者應該顧忌讀者的感受,用一致的方式提到每個概念,并解釋他們的關系。線索要十分明顯,絕不能讓讀者苦苦思索。
讀者沒這個耐心。
句子、素材、線索有N種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但只有用一張秩序井然的大網把這些都串起來,讀者才會讀完你的文字之后,頭腦中留下清晰的圖像。
你看,今天我們一起探索的5個寫作小秘密就是這么簡單:逆向、視覺、對話、后期、一致,不超過10個字。然而,如同E=mc2,哪個優美的公式不是簡單到讓人想哭?
偉任何偉大的事物,都是建立在簡單但不為人知的秘密之上。
如果寫作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技能,那史蒂芬.平克絕對是一位權威又有料的老師,希望我的解讀,讓你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