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司機,筆者面試過很多應聘風險分析崗的申請人。但是能在回答問題時表述明白、邏輯清晰的應聘者卻是鳳毛麟角。
其實,要求真的不高,只是:表述明白、邏輯清晰。
但是,也不低:前者指看應聘者的表達能力,后者看知識積累程度和知識管理能力。
比如,筆者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請選擇一個你最熟悉的行業,說一下你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和看法。
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暗藏玄機。
“選一個你最熟悉的行業”,有利于應聘者展現優勢。但是,如果連最熟悉的行業都說不明白,結果也就呵呵了。
“理解和看法”,越是開放式的問題,越難回答,相當于一個臨場命題作文。理解,要展示應聘者積累的行業知識,沒有一段時間的工作經驗很難答出來。而看法,更是高級技,要展示應聘者對行業的思考和見解,甚至對未來的預測。
通過這個簡單的問題,就能看出應聘者是否了解一個行業。更重要的是,看TA在工作中有沒有形成一個行業研究的方法論。很多應聘者在這道面試題前折戟沉沙。
那么,怎么才算了解一個行業呢?其實是有方法、有套路的。主要有以下幾個關鍵點,可以按圖索驥。
1、知道這個行業是干什么的
好像是廢話。
但其實不容易。
不信?
那試著描述一下,某個行業是做什么的?
要把這個問題描述清楚,有兩個關鍵詞必不可少:
上下游、盈利模式
基于這兩個關鍵詞,可以制作一個行業描述模板:
這個行業從哪些上游采購了什么資源,自己加入了什么價值,銷售給哪些下游什么產品或服務,因為什么賺錢(憑什么賺錢)。
對于普通人不熟悉的子行業,這樣的描述更為重要。
2、了解行業的總量和趨勢
還記得微觀經濟學中行業分析的基礎概念么?
總供給、總需求、價格。
這三者就是描述一個行業最重要的三個總量指標。
當然,有的行業還有其他有代表性的總量指標,比如:總投資。
把總量指標的歷史數據列出來,就能看出趨勢,通常用增長率計算。甚至增長率的變化也是一種趨勢,比如 GDP增長率的變化。
這樣說好像很簡單,只要大學畢業生都會啊。那老司機的經驗體現在什么地方呢?
體現在:對于一個具體的行業,知道哪些指標代表了總供給、總需求、價格,以及如何獲得這些指標數據。
說白了,就是找什么,和怎樣找。
比如汽車制造行業,通常用產量代表供給,銷量代表需求,增長率體現趨勢,做圖的畫風一般是這樣:
有了這些數據,就可以描述汽車制造行業的總量特征:產量銷量基本平衡、年產銷規模在2500萬輛左右,近年來低速增長。
其中,規模數據很重要。把企業的經營數據與之對比,能夠得出企業的市場份額,看出企業的行業地位。
那么,怎么找到這些數據呢?
找一手資料做法是去行業協會網站(例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Wind等數據庫。
或者懶一點,找二手資料,比如券商研究報告、行業內企業的評級報告、募集說明書。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在這里喊停:舉例沒說完啊,價格呢?
汽車行業的價格數據是按車型統計的。有券商研究報告已經做得非常好了,統計出了各主要車型的銷量、指導價、成交價。由于涉及版權,無法在此截圖,請小伙伴們自行搜索(Wind數據庫研究報告平臺中就有)。
3、了解行業內企業的關鍵經營指標
描述企業的各類報告(例如募集說明書、評級報告、調查報告)中,最能體現行業差異的部分就是經營情況分析,這也是最難撰寫的部分,最能體現報告撰寫人的水平。
而其中的關鍵,就是抓住該行業的關鍵經營指標。這些指標,能夠迅速反應一個企業的經營情況。
例如:
制造業,通用的關鍵經營指標是:產能、產量、銷量,以及由這三個指標衍生的產能利用率、產銷率。
電力行業,關鍵經營指標是:裝機容量(又分為可控裝機容量、權益裝機容量)、發電量、售電量(又叫做上網電量)、電價、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等。
4、了解行業競爭格局
競爭格局這個詞有點大,真正做起來,就是行業主要企業排名。
例如汽車行業:
不要小看企業排名。小排名,大用處。
有了企業排名,相當于有了一個參照系,審批單個企業時才能有所參考。
更進一步,如果讓我們設計一個行業的風險偏好或者準入標準,怎么辦?這可是風險管理中高大上的工作,是一項高級技能——制定本機構的風險政策。
方法有很多,但一個簡單粗暴但非常實用的方法就是——排排座、劃杠杠。
將行業內主要企業排序,然后找一個位置畫個杠。在這之上的準入,在這之下的不準入。
很簡單吧?
其實不然。
其中的技術含量在于:一、知道用什么指標排序。二、知道杠畫在哪。
對于第二點,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以及對本機構風險偏好的把握,本文不展開說。此處單說第一點:用什么指標排序。
最有用的企業排名是按經營指標的排名,而不是按財務指標的排名。
例如: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發布的煤炭企業50強名單有兩個,一個是按照年度煤炭產量排名,另一個是按照年度營業收入排名,哪個更有價值?
或者換一種問題表述方式:這兩個名單的排名差異很大,應該參考哪個?
試想,煤炭價格是市場化的,各家差不多,既然煤炭產量順序已定,為什么收入順序還會完全不同?
原因就在于,收入不只是煤炭生產的收入。很多煤炭企業收入的大頭是煤炭貿易。
所以,財務指標,遠不如經營指標精確。
知道了排名的用處,那怎么找排名的數據呢?
其實源頭還是那些:行業協會、行業研究報告、數據庫。
遺憾的是,很多行業難以找到按經營數據排名的統計結果,甚至根本沒有排名的統計。
對這個問題,有一個短期辦法和一個長期辦法。
短期辦法就是從數據庫中篩選出一個行業所有的上市公司、發債企業,按財務指標排序。這種排序雖不精確,但能夠在評審時應急。
長期辦法就是在評審工作中積累。在評審工作中,分行業收集評審企業的經營、財務數據,整理成表格,制作自己的數據庫。這也是經驗外化的一種表現。
5、了解行業主要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對行業的影響不容忽視,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作為評審人員,需要了解一個行業的政策法規,目的是判斷這個行業的未來走向。
政策是支持鼓勵、是限制打壓、還是有保有控?是降低了壁壘、還是抬高了門檻?是優化了融資環境、還是提高了融資成本?
看來好像很難,但實際上難度不大。
因為市場上已經有很多人在做這工作。大量的行業研究報告已經整理得很好了,甚至還配了解讀。除此之外,很多公眾號也在做政策解讀的工作。
只是要注意兩點:
第一、政策不僅要看行業政策,更要看金融系統對于該行業的融資政策。
第二、別人的觀點,只能參考。對于政策的影響判斷,還是要靠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觀點。至于是否正確,讓時間檢驗。這也是評審人員經驗的價值。
以上就是風險評審人員了解一個行業的五個關鍵點。按圖索驥,回答開篇時的面試題,自然能夠表述明白、邏輯清晰。
此外,對一個行業做完了上述資料收集工作,相當于有了一個坐標系,就能夠迅速定位一家企業在行業的位置。
這就是有些風控老司機,拿過一個企業的報告,隨便翻幾頁就能說出批或者不批的原因。
能夠如此裝B,只因他腦中已有整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