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命中每個沖突或者你認為是問題的事件都是有因果的,或多或少教會我們一些東西。
先來說說周六發生在我和兒子之間的事。
周六中午我們決定出去吃飯,因為快餐店就在小區對面,我和老公決定走過去。剛走下樓兒子就不樂意了,要求開電動車去,我沒同意,他就一路各種鬧,我用共情聆聽都沒用,連哄帶騙好不容易才到了快餐店,兒子又找其他理由鬧情緒,最后被他爸訓了一頓才安靜下來。雖然我沒對兒子發火,但我能感覺一股情緒在我的身體里久久無法散去,而且是越集越多。以至于在吃飯的時候看到兒子有說有笑,我就問他剛才做的對不對,還好被老公及時制止了。回來的路上兒子想討好我,我還是揪著剛才的事跟他講道理,兒子根本就不想聽,生氣的走開了。回到家,趁著兩娃去鄰居家玩,我一進門就要跟老公討論兒子的行為。老公感覺到了我的情緒,他沒有接我的話,而是問我早上的牛肉羹是怎么做的。我知道他是想用轉移話題的方法讓我不要再說了,這下把我給氣壞了,我現在情緒這么高你卻連聽都不想聽一下,差點就把火引到他身上。還好及時承認自己很有情緒,對自己喊了一聲停(看過了課不是白上的,這幾天的靜心不是白做的)這時情緒好像才沒那么強烈,堵著的氣才通暢起來。坐下來冷靜聽老公分析。老公說我拒絕孩子時表現的不夠堅決,讓孩子有了可以進一步提要求的錯覺,孩子才會在再三拒絕后還是鬧。我也發現自己確實是這樣,在拒絕別人時心里會有愧疚,所以無法果斷拒絕。這是我的功課。事情總算是告一段落,我的情緒很快就平靜下來。
今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昨天我為什么會那么憤怒。那天中午我對于兒子的行為確實是感到無能為力,而我不愿承認自己的無能,承認自己無能會讓我感覺非常不好,感覺自己很沒用,所以我根本就不想承認,我不想為自己的這種不好的感覺承擔責任,所以我就找了一個替罪羊,都是你,就是你我才會感覺這么不好,我需要用憤怒來發泄我的情緒,我需要找個人來承擔這個責任。
這完全是孩子的思維模式,不愿意為自己負責任,不愿意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我是個成年人了,可是我還保留著孩子的思維模式。
看到了這一點,應該離成長不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