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有哥學習筆記:
女兒高三了,已經進入高考倒計時階段,今天是319天。
今天開家長會。楊老師重點講了一個字:“早”,早了解,早規劃,早行動。
了解0診到高考的要點:0診摸底,一診完善基礎,二診提升能力,三診查漏補缺,高考前只需要調整心態了;了解三輪復習要點:一輪復習最關鍵,5個月,是從單元到綜合(補全全方位的基礎知識與能力);二輪復習,4個月,綜合提升;三輪復習,2個月,應試能力的提升。
規劃好自己的未來。
立即行動起來。其實高三的競爭是越來越大,但不是說更累,因為知識量是不會增加的了,只是更綜合的應用罷了;但是不能不努力,也不能低效的努力:要注重提升學習的專注度,思考的深度以及知識應用的靈活度;總結成一句話,就是提升學習的效率,要讓成績產生質變,即跨過一本、211、985線。
我今天學習了:
1.佛學一講。2.中國史綱一講。3.邵恒頭條一講。4.批判性思維一講。
5.《別鬧了,費曼先生》,也講到專注度、好奇心、興趣、興奮喜歡等對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的重要,教了費曼的學習法則:確定要學習的概念,復述概念,糾錯,精簡。能成為厲害的人都是有自己的套路的。
6.羅輯思維:《為什么需要生物學思維?》
過去認為高度精細化的分工可以產生很好的控制感,但是現在因為復雜性,很多嵌套的或是嵌套多層的東西,人腦天然不擅長。因此,《為什么需要生物學思維》一書給了一種思維方式,或者說給了一個詞:欣慰感。這個詞的準確含義是,從親近的人,尤其是自己孩子的成就中捕獲的一種替代性的自豪感、欣慰感。再比如,一個真正有長遠眼光的企業家,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在位的時候做得再好也沒有用,他必須能培養出合格的繼任者,讓成功可以繼續。看到繼任者干得好,他心里也高興。這些感受,都是這本書里講到的“欣慰感”。那這種情感的本質是什么呢?就是承認自己控制不了別人,甚至也理解不了別人,但是在觀念上認可那些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生命的延續。讓他們代替自己穿越時間,讓世界變得更好,來完成自己未竟的愿望。這就是所謂的欣慰感。
理解了這個詞,我們再回頭看和技術、復雜系統的關系,是不是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我們和孩子是這樣,我們和繼任者是這樣,那對于全人類來說,機器、軟件、人工智能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些東西是人造出來的,就像我們生出了自己的孩子。這些東西復雜到了人不能理解不能控制的程度,反過來想,我們又何嘗能夠全然理解和控制自己的孩子?這些復雜的東西能穿越時間,能完成人完成不了的任務,那我們為什么不可以到技術的成就中去獲得這種,我們通常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欣慰感呢?
那你可能會說,他們很危險,他們可能會闖禍。對,我們的孩子也一樣,偶爾也會闖禍,也會不靠譜。但那又怎樣,我們人類不是一代代地對孩子好,撫育孩子,為孩子犧牲,才繁衍到了今天嗎?
所以這本書給我們的答案是:如果我們不能像修理一架機器一樣把這個世界修理好,那就干脆像父母和子女那樣重新定義自己和復雜系統之間的關系,用共生的溫情替代陌生的隔閡。如果恐懼和惡意沒有用。那就換成善意和期待試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