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誰更聰明?
4歲的孩子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誰更聰明?
你大概會說:“當然是伯克利大學的學生啦。美國最好的公立大學出來的學生,那肯定比4歲的孩子聰明。”
但是,伯克利大學心理學系Alison Gopnik教授的研究表明,在一些需要靈活思維的任務中,小孩子表現得比大學生還要聰明。
實驗非常簡單,Gopnik教授招來一批小孩和一批伯克利的大學生。這些人要參加兩個實驗:一個實驗是每個人都要去探索哪一個物體可以點亮哪一臺機器。這種匹配關系的學習,很簡單,孩子和大學生都基本猜對了。另一個實驗不同,不再是一個物體點亮一臺機器,而是需要兩個特定物體才能點亮一臺機器。結果,第二個實驗里面,孩子猜對的概率要遠遠大于大學生。
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一般是一把鑰匙開一只鎖,一個物體驅動一臺機器。所以,在第二個實驗里,成年人會不由自主地引用這些老經驗,腦子轉不過彎來。這種思維僵化是非常根深蒂固的,實驗者已經向大學生展示了這臺機器需要兩個物體才會亮,但是他們的選擇還是被老經驗影響,還被一個物體驅動一臺機器的思維限制。而孩子不一樣,他們非??斓亟邮苄碌脑O定,并且使用新的兩個物體對應一臺機器的規則來完成挑戰。
孩子思維靈活,隨時準備接納新信息
為啥孩子們的思維更靈活?我們成年人不是辦事情更有效率么?我下面就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經驗是如何影響我們思維的。
比如說,你和孩子走在北京的大街上,遠遠看見一個穿裙子的小孩。問題是,小孩是男孩的概率大,還是是女孩的概率大?你的直覺反應是什么?女孩?你答對了!你同時問你的孩子,他也能答對。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在中國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男孩都穿褲子,女孩一半穿褲子,一半穿裙子。
好,現在換個場景,有一天你和孩子到蘇格蘭去旅行,遠遠地看到一個穿裙子的小孩,還是來猜猜小孩的性別。這個時候,你家孩子更可能回答對,就是這穿裙子的孩子是男孩,而你可能還在猶豫甚至答錯。
為什么呢?因為,你家小孩如果知道在“蘇格蘭”,“男孩都穿裙子”,他會極快地把這個新的經驗利用到男女判別上。而大人可能還會被老的在中國的經驗所干擾,所以判斷慢很多,也更可能出錯。
認知科學的系列研究發現,孩子在新奇任務中的表現,很可能會比大人聰明,因為他們能根據新的事實,新的情景,靈活地調整自己的判斷和估計。
這和我們平時的觀察是一致的:手機上的新功能,智能電器的新玩法,你家小孩學起來,比爺爺奶奶快,甚至比你還要快!你可以想象一下,十年后,你給家里訂的第一個家政機器人到了,這個新奇玩意的使用是要花心思的,你覺得,你和你孩子,誰能更快更好地把這個機器人開動起來?
答案很簡單——孩子,可能在新事物面前,孩子學得比你快。其實,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多牛,有多少知識的積累,恰恰是你的經驗限制了你接受新的信息,而孩子的思維卻更加靈活。
當然,成年人不像孩子一樣思維靈活,隨時準備接納新的信息,也是有進化原因的。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的時間里,生活環境的變化是很慢的,所以,成年人學到的經驗,是非常有價值的,不會輕易地過時。但是,時代已經改變,舊有的經驗過時得越來越快,想想我們從BP機到手機的轉換,從一般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轉換,迅速掌握這些新工具新視野,在快速變化的如今,變得越來越重要。
《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查詢結果:
保護孩子好奇心的三個建議
我們怎么讓孩子保持這種思維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一大秘訣就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保持他的這種接受新事物的行為方式。怎么在育兒中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呢?我有三個建議:
1.盡量鼓勵孩子去探索、去好奇。
好奇心就是進化安排好了的學習機制,促使你的孩子保持學習的心態,抓住一切機會去獲取新的信息。只要不是太危險,你就應該盡量鼓勵他們去好奇,去學習。比如,你只是看他在一動不動地觀察小雞小鴨吃東西,其實有關這些動物行為的各種數據正在迅速涌入他的大腦,他正在學習這個世界的規律。
千萬不能在他觀察一朵野花的時候,一把拉起他說:“快走,上美術補習班去。”因為當他觀察野花的時候,得到的關于大自然的美的感悟,說不定比美術課還多呢。
我舉這兩個例子,就是要強調:孩子好奇的東西很可能是鮮活的、大自然的知識,而不是抽象的課本知識,這個恰恰是在育兒早期最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形式。所以你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去大自然,甚至去新開的游樂場。這些從生活中來的鮮活刺激,是最容易激發孩子的好奇心的,本質上就是在練習孩子整合新信息的能力。
2.除了到外面去找新刺激之外,其實你也可以利用家里的熟悉場景和小道具,讓孩子探索。
比如,跟孩子合作搭一艘玩具船,但是搭建玩具船的所有小部件都要孩子自己去找,利用家里現成的小材料,比如一個空盒子做船艙,用一根吸管做桅桿,等等。這就是在鼓勵他找到熟悉物品的新特點,這樣他就能更容易地意識到,一般的事物其實不是只有一個目的,一個用途,而是可以靈活地組成新事物。
類似的,你給孩子買玩具的時候,也可以多買些開放式玩法的玩具,比如樂高、積木、黏土、磁力球之類,這些玩具都是要求孩子可以自己琢磨玩出新花樣的,而不是有標準答案的。盡量少買那種只有一兩種確定玩法的。
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只有看到新奇的東西才有好奇心,只有新的刺激才能讓他感興趣,不會能夠看到熟悉的事物就自動放棄探索。而是能一直保持好奇心,能對耳熟能詳的事物都能提出新的看法和創意。
3.對于孩子的探索和觀察結果,不要隨便作出負面評判。
比如,孩子在外面玩,忽然興沖沖地跑回來說:“媽媽,你看我撿到個什么?”你一看,唉,不就是一個又臟又破的橡皮筋嘛。但是,這在你孩子的眼里,可是個新奇的寶貝,他拉一拉橡皮筋就變長,手一放橡皮筋又縮回去了,他從這上面發現了很多以前他不知道的東西。
在他的大腦里其實剛剛發生了一次神奇的新奇經驗整合的過程,如果你這么輕率地否定他的探索結果,他就會懷疑自己的這個體驗,“哦,原來我對于新信息的判斷標準是錯的?!蹦撬麓卧倏吹叫缕娴臇|西,就不會立即激發這個新奇經驗整合過程,而是先想一想:“這個東西,媽媽也認為它新奇嗎?”這個外在就表現為,孩子慢慢地失去了好奇心。
所以,哪怕孩子不過是撿來一個橡皮筋,你也不能說:“這是什么臟東西,快扔掉!”而應該說:“哇,這是什么?你來說說它有什么特別的?!比缓竽憔湍苈牭胶⒆犹咸喜唤^地說出對這個橡皮筋上的發現。這就是他把新信息整合到自己大腦里,又重新整理之后輸出了。
既然是孩子的探索,就不要隨意否定他們,要讓孩子來主導,讓他去整合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斷。然后,當孩子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斷時,家長就可以發揮另外的作用,給孩子們指向一些新信息,引導孩子注意一些他們看不到的、疏漏了的信息。這里的重點就是讓孩子知道,答案不是唯一的。
比如,你帶孩子去爬山,爬了一天后問孩子:“你今天在山上發現了什么?”孩子說:“我發現山上比下面冷多了!”這個答案可能跟你期望的不一樣,因為在你看來,今天最獨特的體驗是這座山的風景,只有這座山上有。至于山上冷不冷,這算什么發現呢?可是你不能因此就干涉他的判斷,直接說:“山上當然比下面冷,這有什么稀奇的?”這時候你應該首先肯定他們的感受,然后引導孩子,你可以說:“是的呀,山上確實比較冷。你看!你有沒有看到路上的瀑布多漂亮啊,這些樹葉的顏色多美啊!”這樣的話,孩子的思維就自然而然被你引導了,以后新事物送到眼前了,他們也更可能接受多元的思考角度,正確估計新形勢。
Dr.魏的小“叨叨”
記住一點,你的育兒目標,不是讓你的孩子變得跟你一樣聰明,而是讓他比你更聰明。只要好奇心還在,靈活性和開發性思維還在,孩子們將來一定會比我們聰明。
智力腦|今日得到
在日新月異的未來世界,你的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有靈活思維的學習者,在新的變化面前,你孩子比你聰明。這個就表現為孩子超強的好奇心。所以,我們需要在育兒中,有意地保護他的好奇心,具體做法就是:
1.鼓勵孩子去探索、觀察大自然、博物館等新奇的事物。
2.也在家里引導孩子探索看上去是熟悉的東西。
3.管住嘴,不要對孩子的探索結果作出負面評判。
行動關鍵詞|好奇心實踐
聽完這期節目以后,歡迎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分享你對以上三點保護孩子好奇心的一些實踐,我會選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些問題來回答,幫助你解除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