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今日一好友要看我的閱讀史。發給他后我自己又讀了讀,告訴自己該努力讀點書了!三年前的,確實很舊了!
我的閱讀史
(一)
上小學的時候,記憶中除了學校發的教科書,并沒有多余的書本。生活在比較落后的農村,并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小學那幾年并沒有機會接觸到過多的書本,只有兩三事在記憶中最為深刻。我家西院的鄰居,按輩分該稱呼其為三奶。三奶有一肚子講不完的故事,也有愛抽煙的嗜好。我小時候那會家里還沒有配電,晚上大人們都還是點煤油燈納鞋底子、縫補衣服。三奶常常拿著鞋底子到我家納鞋,我便纏著她給我講故事。或者有時候我偷偷拿爸爸的煙給她,一支煙換一個故事。現在再回頭想想,三奶講故事的內容我已經不記得了,只有一個《老猴精》存封在記憶深處。
爺爺有一個老式的收音機,小時候我常蹲在爺爺身邊陪他聽戲。老家每年四月初八都會舉行一次廟會,持續五天,每天三場,爺爺帶著我不曾缺席。爺爺在戲臺下給我買一碗粽子茶,一聽就是整場,雖然剛開始聽不懂,但為了粽子我也堅持跟著爺爺去聽戲。漸漸地我知道了《王華買爹》、《劉墉下南京》、《趙匡胤登基》、《下陳州》、《卷席筒》、《三子爭父》等戲曲,還有《朝陽溝》中把麥苗說成韭菜的銀環。有時候自己過于興奮,也會在村莊里哼唱幾句:“小倉娃我離了登封小縣,一路上我受盡饑餓熬煎,二解差好比那牛頭馬面,他和我一說話就把臉反。”
記憶在時間的長河中經不起歲月的考驗。不記得是在哪個年級學的了,只知道跟魯迅有關。當時在私塾讀書的他,為了給父親買藥而遲到,被壽鏡吾老師責備。被冤枉的魯迅沒有解釋,安靜的回到自己位置上,默默地在課桌上刻下了一個“早”字。他不只是把字簡單的刻在桌子上,更是牢于心間鞭策他不再遲到。我當時也向他學習,在桌子上刻下“早”字,盡管我不曾遲到。
小學的我基本沒有讀過什么書!懵懵懂懂那幾年,故事和戲曲對我的影響比較深遠,在為人處世、孝親敬長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在心中扎下了深根。
(二)
我是在集鎮上讀的中學,也是鎮上唯一的一所中學。記得特別清楚,學校教學樓三樓有一間小儲藏室,門上掛著“閱覽室”的牌子,只可惜這扇門從來沒有打開過!我也曾好奇的趴在密封的窗口往里瞅,隱隱約約能夠看到書柜上的書籍,遺憾的是沒有機會進去拜讀。
不能進入閱覽室讀書,并不能阻擋我讀書的渴望。學校大門口,每周三都會出現一個戴眼鏡的瘦弱的中年男子,他騎著三輪車流動賣書,他的車也是我流動的閱覽室。每逢周三,吃過午飯便徑直奔向大門口,書攤前已經圍了不少同學。在書攤前,我讀了冰心的詩集《繁星·春水》,從未感受到如此溫暖的文字,如潺潺溪流在心中涌動,如一米陽光在內心煥發,滋潤了我的身心。還有她的小說《超人》,以及丹麥童話大王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我有一個室友也特別喜愛閱讀,經常看見他拿一本《笑話大王》,有時睡覺前他會讀一讀書中最搞笑的部分,弄得大家捧腹大笑。后來,我們倆兌錢買書。通過這種方式閱讀,我感受了《駱駝祥子》三起三落的悲慘命運,《魯濱遜漂流記》的荒島生活,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童年》,還有《汪國真詩集》。現在還依稀記得幾句汪國真的詩:“我不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自己偶爾也會隨性的寫上一兩句表達思緒,其實更多的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初二時,一次早讀課聽到后面的男生飽含深情的朗讀道:“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我們必須抓住時間生活,因為即便是一場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終止生命。’”我被他讀得這段話深深地吸引了、震撼了,忘記了自己還要背書。后來才知道,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中的名言警句。這一年班里新轉來一位女生,她的書特別多!她迷戀瓊瑤的《一簾幽夢》、《幾度夕陽紅》還有《月朦朧鳥朦朧》,其中唯美凄婉的愛情不知被多少女生所傾心,我也曾讀過一段時間。我也從她那里借閱過《格列佛游記》、《西游記》、《三國演義》《名人傳》和武俠小說《小李飛刀》、《天龍八部》。每一個男孩可能都有一個武俠夢,心里住著一位英雄,或是行俠仗義、殺富濟貧,或是扶危濟困、英雄救美。我也曾想寫一部驚世駭俗的武林絕書,只可惜寥寥數筆便再也寫不下去了。
初二那年我也有一段時間沉迷科普作品。深深地被《世界未解之謎》、《金字塔未解之謎》、《百慕大未解之謎》還有UFO所吸引。歷史課上,在思索木乃伊是怎么形成的?地理課上,手指在地圖上搜尋百慕大的位置,腦海里思索著輪船為什么會在這里沉沒?飛機為什么在這一海域上空接受不到雷達信號?為什么飛機會無緣無故的失蹤又莫名其妙的出現?一連串的問號充斥在腦海里。
到了初三,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整天浸泡在各種試卷之中。這一年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少之甚少,只能在睡前看一會,偶爾忍不住也會拿到課堂上。初三那年,易中天的《品三國》很火。我好不容易在地攤上買了一本《品三國》,當時真是愛不釋手。在化學課上,我讀的正酣時,被化學老師無情的奪走了!初三那年,為了迎戰中考我買了不少期刊。有《課堂內外》、《創新作文》、《瘋狂作文》和《滿分100》等來拓展視野。考前的系統復習,語文教材的諸多名篇佳作《論語十則》、沈復的《童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諸葛亮的《出師表》、蘇軾的《水調歌頭》等等,我一篇一篇的背誦,從中也領會到古文之妙。
(三)
高中三年是我閱讀的枯竭期。一直以來,我都存著嚴重的偏科問題,到了高中這一點表現的尤為突出。我的文科成績還可以,而理科成績一塌糊涂,數學考試還有過三十多分的血淚史!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我選的是文科,班主任勸我把精力多花在數學學習上,我也如實的這樣做了。而渴望閱讀的心卻一直在召喚著我,《青年文摘》、《讀者》和《環球時報》都是我課間休息的養料,至今還有兩三個蛇皮袋的期刊存放在我高中同學家(他家就在學校旁邊,畢業前把書都放在他家里了)。做了一天的函數、數列,睡前讀半個小時的《紅樓夢》才能安然睡著,否則總覺得一天的生活似乎少了點什么。
高中閱讀改變了以前的隨意性。初中讀書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有利條件,有什么書讀什么書,得到什么書便讀什么書,而我高中讀書有了明顯的目的性。讀《李太白詩集》、《東坡全集》、《李清照集》是為了了解這些人物的生平閱歷,是為了能夠在作文中更好的運用他們的詩歌。每一位詩人都是一本書,他們的人生閱歷有寫不完的故事,了解詩人的一生結合他的詩歌創作,根據作文的要求,只要稍加變化便能行文了。通過這種方式寫作能夠將平時學習的詩歌直接引用或者化用到作文中,不僅充實豐富了文章的內容,而且能夠遷移運用顯現文采和氣質。老師評講作文,亦是把這類作文當作范文展示出來。
高中教材中的古文《勸學》、《過秦論》、《陳情表》、《蘭亭集序》、《滕王閣序》、《赤壁賦》和詩詞曲《氓》、《孔雀東南飛》、《夢游天姥吟留別》、《琵琶行》、《李憑箜篌引》等都是我特別喜愛的篇目,經常反復的吟詠背誦。此外,我對歷史頗感興趣,經常與歷史老師討論問題。我能夠以時間為軸線,將中外重大歷史事件聯系分析,也曾翻閱過《全球通史》。
(四)
大學是我讀書的黃金時段。選擇師范類專業便注定與書為伴,選擇中文便與文學同行。在大學,有圖書館為我提供豐富的閱讀書籍;有自由支配的時間為我提供閱讀保障;有學識淵博的老師為我指引方向。
大一剛踏入校園伊始,學校就發了兩本《中國現代作家作品選》,在這套書里我認識了更多的作家,閱讀了更多的文學作品。魯迅的《阿Q正傳》、《故事新編》還有他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說《傷逝》收錄的都有,他的《野草集》當時老師說我們看不懂沒必要花時間,我直到現在還沒有看。矛盾的《子夜》,老舍的《茶館》、《四世同堂》,巴金的《憩園》、《寒夜》、《愛情三部曲》以及他的《隨想錄》,沈從文的《邊城》、《八駿圖》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沫若的詩集、曹禺的話劇、郁達夫的自傳體小說也曾讓我“開夜車”。
大一時我們專業還開設過《女性文學研究》這門課程。在任課教師葉老師的引導下,讀了波伏娃的《第二性》,還有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和《太陽照著桑干河上》。張愛玲的《金鎖記》、《半生緣》、《傾城之戀》與蕭紅的《生死場》、《呼蘭河傳》感受到女性生存的不易以及與命運抗的頑強。也讀過衛慧的《上海寶貝》,大三時從學姐那里借了柴靜的《看見》。
古代文學我唯獨鐘情于《古詩十九首》。喜歡詩句中那種難以名狀的情感“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也曾在研讀《古詩十九首》的過程中積極的融入思考和個體的生命體驗,寫了一篇《<古詩十九首>的異地情愫》的論文。除了《古詩十九首》之外,偶爾也讀讀《詩經》、《楚辭》、《論語》、《史記》、《梁祝》、《西廂記》、《儒林外史》。
大二時,受到外國文學史湯老師的影響,我深陷于外國文學的閱讀,并開始思考有關人生的命題。在《荷馬史詩》中凸顯了英雄阿基琉斯人的個體意識;在讀盧梭的《懺悔錄》之后,回憶自己的人生經歷;在讀司湯達的《紅與黑》,于連的形象撞擊了我的心靈。我真切的感受到外國文學更能夠滌蕩人的內心和靈魂,給我帶來更多的人生思考和對世界的感悟。但丁的《神曲》,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和《浮士德》,伊索的《伊索寓言》,拜倫的《唐璜》,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勃朗特姐妹的《簡·愛》和《呼嘯山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兒》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高爾基的《在人間》、《我的大學》、《母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和《尋羊歷險記》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閱讀外國文學的同時,我還看了《叔本華論說文集》還有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反復閱讀再三不知所云。有一次向文學文本批評史老師訴苦,他卻笑著對我說:“你看不懂是正常的。”有段時間迷戀《古代漢語》,從圖書館借閱《說文解字》模仿練習書寫漢字的演化過程。選修了《張恨水研究》這門課程,拜讀了他的《紙醉金迷》和《金粉世家》兩部作品。也讀了《了凡家訓》、《曾國藩家訓》以及《菜根譚》,余華的《活著》。讀新渡戶稻軒的《自警錄》,大島道子與何野實交往書信集《凝視著愛與死》,辛娟的《場面》,宋豫書的《西點軍校給男孩的成長書》和貝克的《把握問題分析的九個方面》,我都做了詳細的摘抄和批注,寫下當時的思考和心得隨想。
值得一說的是大一大二這兩年我讀了幾次《天龍八部》。以前中學讀只是為了追求武打情節所帶來的快感,大一時我是站在情感的角度來再讀這部作品,大二時我是帶著人生思考的三讀這本書。在讀書分享會上,得到了文學老師的好評。
我想成為一名教師,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這是我選擇師范專業最初的夢想。在我求學的經歷中,我遇到了一位又一位摯愛著我的老師,是他們給了我溫暖,給了我前行的力量。我也要像他們一樣,把快樂、溫暖和力量帶給我的每一位學生。
大三時,我在圖書館二樓的一個角落里發現了寶藏——《大夏書系》。看到吳非的《不跪著教書》,劉儒德的《教育中的心理效應》,萬瑋的《班主任兵法》,余文森的《有效教學十講》,李鎮西的《聽李鎮西老師講課》,竇桂梅的《聽竇桂梅老師評課》,我如魚得水暢游其中,享受著名師分享的故事。為了能夠順利加入教師的隊伍,我也像于連背《圣經》那樣把厚厚的《教育綜合理論知識》前前后后翻了幾遍背了下來,還根據目錄嘗試著默寫部分比較重要的章節。
大三那年,我更喜歡到圖書館三樓的報刊閱覽室。《語文教學之友》、《語文建設》、《教師博覽》、《中學語文》、《班主任》、《語文教學通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小學管理》、《大語文》等期刊不知道陪我度過了多少個周末。
(五)
現在我已經如愿的站在了講臺上,成為一名鄉村特崗教師。成為一名教師與一名優秀教師,給教室里的孩子帶來更多的歡樂,這條路的距離有多遠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應該用什么工具來測量這條路的距離!在到單位報到的前兩天,我給自己的網名更改為“師道”,編輯了個性簽名“每念及恩師栽培之意,惶恐不已,憂不及其待生之道”。
自九月份上班以來,一切都是新的。從一個學校到另一個學校,從學生成為一個老師,對校園熟悉而對環境陌生,身份的改變還有一絲不太習慣。單位的同事都是年長的老同志,在生活上給我帶來莫大的關懷。教學上,也給我提出了諸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結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獨自一個人守著一間房,閱讀是我最佳的伴侶。《新任教師手冊》和《班主任之友》為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幫助,《教育碎思》給我帶來點滴思考,《阜陽名師風采錄》和《阜陽名校長風采錄》中的名師鼓舞著我不斷攀登。學校訂閱的《中國教師報》、《安徽青年報·教師版》每期都不容我錯過。
越發覺得自己閱讀的視野越來越狹窄,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得拓展自己的閱讀廣度,在廣泛的閱讀中成長。踏出校門我才知道,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
如今作為一名普通的村小老師,目前工作還不足一年。一直以來我都想成為一名受到學生歡迎的老師,被家長認可的教師。在工作的這段時間里,我也嘗試著記錄我和我的班級之間的故事。《我的一年級》《特崗點滴》《我的一年級之三人眾》《我的一年級之三大怪》《課堂教學的小技巧大作為》還有兒歌《小鉛筆》和《吃辣條》。無論能否申請成為其中的一員,我都要努力,在屬于自己的三尺講臺上開一朵小花。
2015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