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網上的一則新聞引發熱議,一對父母花費巨資(每年約30萬,為此大房換小房)供女兒海外留學,并一直要求女兒不可以留在海外,不可以嫁給老外,結果女兒最終不僅留在了國外,而且還嫁給了老外,讓這對父母很是崩潰,即便要挾斷絕父女關系也無濟于事。于是兩位老人向媒體哭訴,稱這輩子最錯誤的決定就是送女兒到國外上學,他們已經不可能到國外生活,將來老了誰照顧他們?
在我們的傳統中,生兒養女防備老這樣的觀念至今依然比較濃重,即便不這么想的,也普遍的有其他的期待,比如你要光耀門庭,要為父母爭光,反正就是要有回報。對于父母這一代,這么想是很自然的,因為他們生長在這個文化之中,受之熏陶已久,如果要求他們“無條件養育”、不求任何回報,無疑太過苛刻了,即使現在的我們,能否做到也不可知。但作為這家的女兒,走出國門,受了良好教育,嘗到了自由的滋味,更加擁有了獨立的自我,這也是值得祝賀的,也許她的渴望就是離開家,越遠越好。
在這個大轉型時代,只要你試圖打開更廣闊的天空,多半會遇到與家庭的撕裂之痛,如何處理這種痛,如何平衡與家庭的關系,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
在我看來,每一個人當然應該以自己為中心,遵循內在的渴望去努力和追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這永遠是第一位的。中國社會所謂的現代化,難道不是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讓個體逐漸凸顯嗎?這是一個上一代不斷為下一代付出和犧牲的過程,給予養分,讓自己的下一代越來越獨立和自由。但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下一代能堅持兼顧一點上一代,就更好了。這種兼顧可以是物質上的給予,但更多是觀念的影響,幫助其不斷更新觀念。我們走出了原來那個小家,某種程度上就是觀念越來越新,所以世界才越來越大的。比如這位女孩,如果在10年留學期間就不斷的教育自己的父母(當然可能是非常虐心的),也許她的父母不會有今天這樣的痛苦,更能打開心胸,祝福女兒的幸福生活。
在家庭方面,以前我差不多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覺得家里的兄弟姐妹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各自發展就可以了,因為每個人都必須要獨立。但今年以來,我越發意識到過于強調獨立其實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彼此聯系和溝通越來越少,隔閡的久了,觀念就更不相同,彌合起來就更難,這時看到一方過的不夠好時就尤為心痛——原本可以互相幫助的。所以,過于強調個人獨立有時等于逃避責任,而當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再次暢通和密切時,再次團結在一起的感覺好極了。所以我越來越覺得,家庭就是一個公司,是一個組織,每個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但又要緊密的分工與合作,所以也需要領導力和決策力,否則就可能一盤散沙,毫無方向。
中國式一味順從父母或者愚孝的做法必須改變,為了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影響他們,甚至領導他們。所以,僅僅有一個獨立的自己也還不夠,要力所能及的做更多的工作,合理的照顧家人,充分利用家庭里的資源,創造更大的機會,一同向著更好的生活圖景努力。我現在的愿望就是說服父母放棄鄉下的土地,搬到城里來生活,能夠享受到現代化的便利,如果再有可能,讓他們擁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子,快樂的度過晚年。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