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各種痛苦一直都存在著,生理上的痛苦隨著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容易被控制,至少表面看來那些一般的疾病甚至在過去看作不治之癥的問題,如今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然而從古至今的心理問題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現在的人們心理痛苦至少不會比古人來得少,而且由于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對自己的心理痛苦變得更佳敏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要面對的自身心理問題比以往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多。而所有心理問題其實都會表現為“痛苦”,沒有痛苦其實也就是健康的。
我們越關注自身的心理痛苦,就會越痛苦,這好像是一種普遍的常識。為什么有人酗酒,有人吸毒,有人在某些方面上癮,其實這些都是一種逃避,暫時逃避痛苦的方式,然而這些方式本身并不是健康的。萬物都是避苦趨樂,這也是人的天性,所以逃避內心的痛苦尋求安適的感受,是每一個人的追求。因此克服痛苦就成為了人們追求的目標,但這里存在這一個陷阱,即克服痛苦比痛苦本身還要痛苦。克服的理念無疑加深了痛苦的程度,在本來痛苦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新的不滿。
這里有一個基本假設是
“快樂是常態,幸福是常態”,認為心理痛苦、不幸福就有問題的,因此各種克服的策略都是為了消除痛苦情緒、問題行為,恢復健康幸福的正常狀態。
然而從達爾文的進化論來看,正所謂適者生存,這里的適者不是去適應安樂,而正好是去適應痛苦。
美國內華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蒂芬·海斯認為,健康、幸福不是常態,痛苦才是常態。心理痛苦根源于我們人類進化過程中產生的特有的語言功能,語言是把雙刃劍,語言使人類有了文明成就,也使人類有了心理痛苦體驗。
語言會把符號與符號指代的內容等同起來,我們都知道“望梅止渴”這個成語,就是這個意思,這被稱為“認知融合”現象。由于認知融合,會讓我們把頭腦里的想法、想象當做事實,導致回避行為。例如經歷過車禍之后,頭腦里經常想起車禍,就會害怕坐車而回避坐車;頭腦里產生“可能會失敗”的念頭,就會避免嘗試探索;頭腦里想到“他人會嘲笑自己”就會回避人群,等等。僵化地按照語言規則行事就會導致各種情緒問題、行為問題。
然而,人類的發展離不開合作,合作又離不開語言,有語言就會有認知融合,而有認知融合就會帶來回避痛苦經驗和執著于頭腦里的想法、念頭、想象。既然我們人人離不開語言,自然無法完全消除所謂的心理痛苦。所以,消除痛苦的診治策略是無效的。
2004年海斯教授提出來一個嶄新的心理健康模型,即心理靈活性模型。
心理靈活性是什么呢?
它是指一個人能夠接納現實及身心反應而不是回避,覺察和解離頭腦里融合的語言與語言指代的事物,充分接觸當下現實環境而不被頭腦左右,為了價值和意義有意識地改變或堅持自己的行為。
基于這個模型,不再是把消除痛苦當做治療目的,而是幫助人們帶著痛苦追求價值和意義,也就是“痛并快樂著”。
換而言之,接受痛苦而不是去克服它,在痛苦的過程中去追求我們想要的快樂和幸福,那么痛苦本身就成為了快樂和幸福的養料,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所以在這個理念下我們不再去回避痛苦,而是朝向目標,朝向我們熱愛的生活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