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狗十三》。據說這部電影是五年前拍的,一直到現在才允許播放。我看完了一整部電影,也不知道這部電影曾經被禁播的原因。
或許是因為太真實了吧!
是的,這是一部很真實的電影,沒有英雄主義,也不是理想情懷,更不是那種為賦澵詞強說愁的幻想之痛。
它講的是一個平凡女孩的成長故事,發生在女孩身上的故事,可能發生在你身邊的很多人身上。
主人公叫李玩,喜歡物理,平日里愛看《時間簡史》。學校要報興趣小組,她便報了物理。可是英語老師說她如果英語成績稍微好一點,就能考到前十名,說不定還能被保送市里的名校,父親一聽這些,強令李玩將物理改成英語。
在這過程中,父親與老師從未想過聽一聽李玩的內心想法。而此時,李玩的繼母生了一個男孩,繼母希望李玩知道這件事,為了“哄”李玩開心,父親給她買了一只狗。
李玩不喜歡狗,后來慢慢地接受了這只狗,并與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還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愛因斯坦”。一只狗她尚且都用心地給取了名,可是她自己的名字卻是父親隨便取的。
后來,愛因斯坦走丟了。李玩自然是不高興的,她很和所有的孩子一樣,對于這件事情是有情緒的,但是家人并沒有表達歉意,而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批評李玩,繼母甚至出了一個主意,買了一只跟愛因斯坦一模一樣的狗來欺騙李玩,說這就是愛因斯坦。
李玩非常氣憤,她說這不是愛因斯坦,可是全家人就說是。連平日里交心的堂姐,也在奶奶的一個眼神暗示下就改變了主意幫著家人說話,說這是真的愛因斯坦。
因為愛因斯坦的事,李玩被父親狠狠地揍了。揍過之后的父親又非常內疚,他跟女兒道歉,但是和天下許多父親一樣,在一句道歉之后就跟孩子訴說自己的無奈,請求孩子理解自己,寬容自己?而孩子對父親總是懷有很多幻想,他們總會被父母的訴說打動,最后都會選擇去原諒,去理解不尊重自己也不理解自己的父親與母親。
李玩也妥協了,也接受了那只假愛因斯坦并與這只假愛因斯坦,但是李玩的弟弟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用棍子去欺負狗,最后被狗咬了。
李玩的繼母與李玩的父親吵了一架后,勒令丈夫將狗送到狗肉店,父親很無奈,將狗送走了。
最后李玩知道狗沒被送到狗肉店,而是被送到狗收容所,雖然狗死了,但是她還是感謝了父親。這時,李玩因為物理競賽獲獎,父親就帶她去吃飯,他的叔叔給她點了一碗鎮店之菜:紅燒狗肉。
身旁的父親低下了頭 ,家里的其它人也都很尷尬,但是沒有任何一個人站出來為李玩解圍,甚至李玩自己也沒有拒絕,她夾了一塊狗肉,假裝吃得津津有味。因為,她知道,這是父親很在乎的飯局……
父親平時不允許她喝酒,但是在自己的飯局上,他會讓李玩給他人敬酒。奶奶心疼孫女,埋怨兒子不應該給李玩喝酒。一旁的爺爺卻說:喝點紅酒沒事的。爺爺在這部影片里很多時候是慈祥的,但是在關鍵時候的幾句話,卻說了幾句特無情的話,另外一句話是在給李玩弟弟取名字時,他說女孩的名字是可以隨便取的,男娃的名字就不能隨便。
影片里還有很多 家長里短的事,但是看完整部影片我發現,父親在李玩失落的時候是沒有安慰、陪伴與尊重的。
只有在女兒考試拿了好成績,物理競賽中獎“有出息”的時候,父親才會出現,為女兒慶祝,而這樣的慶祝到了最后都是去了酒局,讓李玩一次次地妥協,給重要人物敬酒。
這部電影講的何止是一個女孩的成長之痛呢?它還講了所有孩子 的成長之痛。
有一種痛,是父母愛得太少,沒有陪伴,只有在你為父爭光以顯父母的時候出現,就如劇中的李玩。
有一種痛是李玩的弟弟 ,父母的愛太多,讓他從小驕橫野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