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代縣。而我的出生地卻遠(yuǎn)在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根在晉北,生在朔漠。當(dāng)年御敵于外高聳于山的雁門關(guān),成了我們追憶先輩的鄉(xiāng)愁之門,翻山越嶺的跨越,風(fēng)霜雨雪的更迭,我隨這個家族的遷徙變化,命途多變一路走來……
? ? ? ? 2025年春節(jié)剛過,山西代縣的二奶奶高壽逝去享年97歲,我和堂哥表弟及妹妹隨叔父再一次回歸故里,吊唁亡靈。
? ? ?
? 踏入這片土地的那一刻,我們似乎又回到祖輩們從此開始的百年遷徙和奮進(jìn)不止的起點。當(dāng)?shù)氐耐T同姓的張氏后人介紹,始祖張福聚衍傳至今歷數(shù)二十八代,祖墳中有石碑記載的有九祖清代張哲,有民國六年亡故的五品軍功的祖先張嘉譯,祖輩中有不甘貧苦世代經(jīng)商的爺爺張穩(wěn),有胸懷民族大義奮不顧身投身革命的二爺爺張吉,也有半途早亡不知姓名的三爺爺,祖爺爺叫張守仁,只聽老叔說他吸食大煙碌碌無為,終其一生。
? ? ? ? 張姓的起源,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的第五子揮,自幼聰穎異常,從星空中得到靈感并發(fā)明了弓——這一重大發(fā)明在當(dāng)時以狩獵為主的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黃帝任命揮為制造弓箭的官員,稱為“弓正”或“弓長”。顓頊帝為了表彰揮的功績,將“弓”和“長”合并成“張”字刻在象牙上賜予他作為姓氏。
? ? ? ? 我的始祖諱名張福聚,是從河北玉田遷至代縣,歷經(jīng)六百余年,傳承二十八代。追憶祖先的足跡,我的祖輩蟄居張家堡,耕讀不息,一顆不甘囿于村落的心讓他們淌過冰冷的滹沱河,跨過雁門關(guān)的巍峨和雄壯,我的祖輩一路向北來到了塞外召城呼和浩特,成就了清未走西口洪流中的一段佳話。
? ? ?
如今的高鐵只用二個半小時就可從呼和浩特到達(dá)代縣,老叔與我們的話題還未聊完,廣播中已在播報雁門關(guān)站到了。時代的速度把歷史的塵埃拋在了曠野的風(fēng)里山間的雨里,也落在了口里那座座墳瑩上。
? ? ? 墳頭上新填的黃土掩蓋了越冬的枯草,祭祀的紙灰隨風(fēng)在空中飄零,我們的命途終歸于此?!P(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它鄉(xiāng)之客‘’。曾經(jīng)祖輩眷戀的故土卻只是我生命中的一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