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中萍
? ? ? ? 隨著此書主人公迪倫的經歷,我們一起體驗了一次神奇的旅行。迪倫跟著擺渡人崔斯坦歷經種種磨難通過了荒原,本該進入另一個世界,卻因無法割舍對崔斯坦的愛,排除萬難再次回到世間。
? ? ? 迪倫是個缺失愛的孩子,父母離異,母親對她并沒有太多耐心,朋友轉學,種種不順讓她下決心乘火車去見自己的親身父親。她的這次旅程,其實就是一個缺失愛的孩子尋找愛的過程。
? ? ?不幸的是,她乘坐的火車發生了事故,她遇見了擺渡人崔斯坦。在他們一路共同歷經苦難的過程中,迪倫感受到了關心和愛,并深深愛上自己的擺渡人。
? ? ? ?其實并不是每一個死去的人都會經歷迪倫渡過的可怕荒原。崔斯坦如此解釋:“這片地方反映了你的所思所感。……你的心里越陰郁,夜晚也就越黑暗?!笨梢?,這個孩子內心是多么恐懼與黑暗,而這一切都是家庭造成的。
? ? ? 到達目的地后的迪倫,未像其他人一樣去見自己的親人,卻只想見到崔斯坦??上朐诩彝ブ兴⑽锤惺艿綈?,為了再見到崔斯坦,她冒險回歸到事發地點。
? ? ?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不乏這類尋找愛的孩子,當然,他們不會如小說中有那般離奇的經歷,但小說中的故事卻值得每一個為人父母者深思。
? ? ? 如今太多的孩子厭學、早戀、沉迷網絡、違法犯罪,父母會抱怨孩子太難管,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細細究其原因,大多是父母離異或家庭不和睦,“逼迫”著孩子在其他地方尋找溫暖與慰藉。
? ? ? 迪倫才十五歲,她需要父母的關心和愛,但卻沒有,母親的嘮叨抱怨讓她厭煩。她需要友情,依然沒有,唯一的好友轉學,更多是同學的嘲笑。他沒有見過父親,對父親充滿了想象,但這種想象也只是理想化的,從細節里可以猜測,他的父親過得也并不好。她沒有見到父親,如果見到也定是失望。這樣一個缺失愛的孩子,內心怎能陽光?在與擺渡人崔斯坦經歷荒原的過程中,她感受到些許的關心,就依戀這種情感,多么可憐?。?/p>
? ? ? ?所以,作為父母,不只是給孩子吃飽穿暖就行,既然選擇生下孩子,就該給孩子豐盈的愛。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愛別人,才會不輕易的誤入歧途。男孩在愛中成長更會體諒別人,女孩在愛中長大,才不會那么容易上當受騙。
? ? ? 其實,我想,這里的擺渡人有點兒像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黑白無常,他們沒有感情,送人到達目的地就算終結。
? ? ? ? ?本來缺愛的迪倫,在擺渡人的關心下情竇初開,在一次次的危難中漸漸喜歡上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她也開始試著關心和信賴崔斯坦。在她情真意切的關心與信賴下,逐漸喚醒了擺渡人幾百年來內心深處麻木的情感,最終與她一起打破藩籬,回歸人間。愛是可以傳染的,也可以改變一切,所以,迪倫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崔斯坦的“擺渡人”。
? ? ?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他人靈魂的“擺渡人”,父母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就能讓孩子達到理想的彼岸;親人多給家人一些關心,就能讓家庭更和睦友愛;朋友多給彼此一些信任,就能讓對方升起希望。
? ? ? 世界多一些愛,就會少幾個如迪倫一般艱難尋找愛的孩子。
? ? ? ? ? ? ? 20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