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倫比亞的倒影
每每接觸一本新書都滿懷激情,欲一探究竟。在閱讀過程中盡享吞食消滅式的暢快。新鮮詞匯與奇特句式讓人興奮,發現絕妙表達時難以抑制驚喜。
快速讀完某本書后,短時間內不會再度翻閱,即使它值得反復咀嚼。只有將其放置一段時日,才能重燃閱讀欲望。
或許是人的天性決定他無法長久對同一人事物保持高度熱情,時間一長難免帶上厭倦與乏味的情緒。
閱讀帶有抗拒成份便會索然無味。
連續閱讀某位作家或同種類型的書籍,疲憊和膩味將催生出閱讀抵觸感。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我采取多本書籍交替閱讀的方式,不知是否為壞習慣,目前暫時看不到弊端。
喜歡閱讀并習慣閱讀,只因需從書里獲得清明的力量源泉,借以沖淡現實生活的紛繁。
每天固定一個時刻,讓心棲息在俗世生活以外的地方,與平靜安寧共存。
喜歡看怎樣的書決定了一個人有怎樣的思維傾向。人各有異,無可論斷。
很多書籍帶來思考與幻想織成的混亂,比如各類小說。
它確實能戲劇性地展示人生跌宕,使讀者在思維里演繹一場腥風血雨,體會情緒波動的刺激與愉悅,滿足大腦對獵奇與探險的渴望,并在自我對應中得到快感。
但這不是究竟。
我傾向于閱讀一些帶有哲學思辨意味的智性類書籍,只有高度集中智力才能準確分辨其思想涵義。
閱讀障礙不光產生于言詞表面,艱深思想更需要透徹理解方能領悟。閱讀是與另一個靈魂的無聲交談,必須花費耐心與真情與之長久廝磨,反復交會。任何理解都無法一蹴而就。
作家慣于以感官體驗抽象之物,再用精確文字描述記錄。他們想人所想不到,或想人所想卻想得奇妙。
向來會把喜歡的作家作品一看到底。代表作只是他巔峰時期的最高成就,不足以借此了解他整個人生。
對于真正喜歡的作家,似乎不看完他的全部作品是沒有資格說喜歡的。
優秀作家與普通作家的差距能在文字水平上凸顯,有時看上一段即能判定孰優孰劣。我盡力將閱讀控制在文壇名家的范圍內,所謂名家即是被時間與公眾認可的大家。
相信經典讀多了,寫不出太多爛作。
作家的名字似乎都值得玩味欣賞,字與字的奇妙組合引來諸多遐想,仿佛這名字就是專門為他們設定似的,竟如此契合。
張愛玲,張顯,愛情,的玲。拆開每個字都顯平凡,連在一起便成意境。愛玲愛玲,像在低喚情。
木心,木頭的心。自帶詩意,素淡清雅有靈氣。
余華,余下的繁華。簡單,硬朗,隱隱蒼涼。
蘇童,蘇州的童子。組合出陰郁美感,有江南的軟和細膩。
王安憶,王氣安能回憶。似南京繾綣,有舊夢氣息,是濕漉漉的。
還有很多。
他們都擅長把凡人共知的事物寫成另人驚嘆的美,創造動作最小的藝術,以此為樂。
讀者也都喜歡看他們玩這走心用情的文字游戲,聊以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