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電影《火星救援》立刻去看,果然沒有失望。
整個故事我看到的是一種無畏前行的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行山的時候需要,在我們做一番事業的時候需要,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同樣需要。
故事一開始“嘭”一聲,主角被單身一人留在了幾乎任何資源都沒有的火星。一開始他是不接受的、是崩潰的、是在等死的狀態,因為他是宇航員,他是最清楚火星的環境,清楚他幾乎是死定的。他已經收拾好隊友的行李在窗旁看到外面的狂沙暴風,在等死。
在生活中,當我們跌倒谷底時,我們作為當事人,我們也最清楚切身環境是怎么樣,絕望會油然而生。
過了一段時間后,主角覺得不能等死下去,他要活下去,從這個時候他進行了歸零,把之前的負狀態和對之前的現實認知“火星無法生存”進行清空。這很重要,因為人常常會有思維定勢,把人的想法鎖死,看起來像一個死循環。
果然,當他歸零后,他開始創造不可能和進行創新:在火星上種土豆和制造水!
其實每個行業的企業都是這樣起來的,首先是要對自己進行歸零,然后才能客觀的對周邊環境和每一個可能的現有資源進行分析,挖掘各種可能性,找到企業的馬車作為生存的核心動力。遇到馬車的前進阻礙,就是考驗企業的經驗和創新是否充足的時候。很多企業或者一件事都會卡在這兩個環節,第一步總是最難的。
當主角認為他在火星的生存問題解決了,他就開始考慮要完成目標的下一步該怎么走,進行不停的試錯,從一開始的想去到3200公里的4年后的戰神4號的將落地,到最后找到探路者和地球NASA進行聯系。
其實每一個困境都是獨一無二的,并沒有做好的標準答案放在那里,每個人都只能通過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資源等來盡量減少自己試錯的成本。
這里讓我想起最近一次行山。和吉祥還有3位同事一起去行一座無名山,我們走的是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在我們眼前,是茫茫一片的樹、石頭、陡坡或平地,無論我們朝哪個方向踏出一步,我們都是第一個到達的人,沒人會告訴你東偏南30度是正確的方向。路都是我們披荊斬棘走出來的,有很多路我們走了一段后發現沒路又要原路返回上一個節點。這個時候,一個有經驗的人就會減少你試錯的成本,能在很多時候做出正確的判斷。
當主角和NASA聯系上時,就像企業拿到投資,投資方會提供你沒有的資源,讓你做事情更有效率和效果。當然,如果你沒有那么多土豆活到他們來救你,你就根本得不到這些幫助,應為NASA要得到自己的回報的,成功救你回地球會讓他們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更大的聲望。
當主角的土豆種植地被毀掉的時候,他已經不會像一開始那樣絕望和等死了。不僅是因為他還有一點土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他的無畏前行挑戰不可能的精神已經生根發芽了,已經成為了他的基因了。
所以一個沒有成功過的人,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實是很困難的。但對于一個經常成功的人失敗時,對他來說東山再起不會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剛才講的一直是對外的事情,那對內呢,比如團隊。
當主角的隊友知道他還生存著和救他的方法后,毅然決然的返程救他,這是一種同舟拼死相救的團隊精神。
拼死相救會有很多人不贊同,各種的說法。但這確實一種值得敬佩的團隊精神,成功了會使企業更強大,使團隊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如果失敗了呢?可這世界上又哪有百分百的事情,猶如你第一腳踏進一座山、猶如你決定做這番事業、猶如你第一天呱呱落地,一切不就取決于你那無畏前行的精神嗎?!
最后,用3年前看到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我們有了更多選擇,可也失去了內心的安寧。有時,我們覺得自己能贏,可更多的時候,目睹公平正義被擱淺,自由與夢想被戲謔,作為個體,除了逆來順受,似乎別無他途。
但生命只有一次,向上或者消沉,必須給自己一個答案。我們無法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感,但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選擇面對生活的態度。我們可以選擇擔憂,也可以選擇從容;可以憤怒,也可以理性,可以隨波逐流,也可以砥礪前行。走怎樣的路,與誰同路,任何時候都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我們向這個時代所有前行者致敬,因為他們既追求自我成功,也關注他者命運,他們相信,一切的夢想,都在腳下的跋涉延續,一切的改變,都在前行的旅途發生。
——致所有前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