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律呂新書:《律呂新書》是一部音樂論著。求學者應當注重當務之急,就算把這種律呂算到爛熟恐怕也沒什么用,必須心里先具備禮樂的根本才行。
四十、心如明鏡:心如鏡子一般,圣人的心如同明鏡,而凡人的心如同昏鏡。近代的格物之說,好像用鏡照鏡子,只在映照上下功夫,不知鏡子本身的灰暗,又怎么照的清楚?陽明先生的格物像打磨鏡子,讓它明亮,在打磨上用功,明亮了以后也并不影響映照。程朱理學的方法是格物,在那么多的事物上隔出個天理來,而陸王心學的方法是修煉內心,克己減欲,達到至善明心。
四十一、道之精粗:先生就我們的眼睛看到房子的精細做比喻。所謂藝無止境,學海無涯就是這個道理。道就是性就是惟一,而要了解它就要惟精。否則一鱗半爪不是學不精,就是會鬧出笑話。識人識物都是這個過程和道理。
四十二、少疑問:學問,學問,問的多,學的才多,學生問題問的少了,老師就知道學生的學習放松了,功夫下少了,學習一日不可放松,私欲一毫不可滋長。
四十三、走路喻:陽明先生用走陌生路告訴我們,學習需持之以恒,日復一日才可以精進,否則一曝十寒或者空談不下切實功夫,沒有用處。
四十四、道一而已:道只有一個,要認識道必須從自己內心體悟認識。
四十五、名物度數:人要根據自己的稟賦來塑造自己,天性適合干自己那行容易成才,反之容易誤事。李煜天生情種擅長詩詞,卻去擔任國王,治理國家,焉有不亡之理。
四十六、塘水、井水喻:先生在池塘邊坐著,旁邊有一口井,喻指治學。與其營造數頃沒有水源的池塘,不如營造幾尺有源頭的水井,因為后者有無窮活生生的意趣。
四十七、一日便是一元:一天就像是天地的一個輪回。
四十八、心要逐物:以心統攝五官例證,應該把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向心匯報,心來克己去私欲存天理,現在反過來想看心就去看,想聽心要去聽,想聞心就去聞,心隨著五官所欲而無所節制,怎么能不迷失本性呢?真正的做法還是克己去私欲,既在具體事情上用功,達到未發之中,發出時達的中和。
四十九、志向善念:善念產生就知道它充實它,惡念產生,就知道它遏制它,知道、充實和遏制就是志向。
五十、閑思雜慮:所有閑事雜率都是從好色好名好利等私欲的根子上生發的,做到了鏟除私欲便是天理,便可以寂然不動,未發之中做到感而遂通,發而中節,所以不良私欲要除惡務盡,不可僥幸。
五十一、志至氣次:所謂志向是意氣的統帥,意氣充滿身體之內,志向為首要,意氣還是其次,所以說,把握思想意志,不要隨便意氣用事。
五十二、圣人圣賢:圣人如同天,無處不在,賢人如同山岳,持守其高尚而已。
五十三、未發之前:伊川先生讓學生在涵養省察上下功夫。嚴平先生則擔心學生沒有入手的地方,所以讓他們時時刻刻尋找未發前的情況,使他們眼看耳聽。
五十四、窮問不舍:學習傳習錄就向當面請教陽明先生本人。今天后學者遇到的問題,當年他的弟子幾乎全遇到了,而且老師給予了詳盡耐心的解答。這篇文章反映的就是學生陸澄,在學習心學過程中對于遇到的問題窮追不舍,而老師也是循循善誘,今天我們學習傳習錄,學習心學實在是幸運,陽明先生師徒幾乎把所有的問題和答案都詳細地記錄下來,我們只需要耐心地閱讀,慢慢的體會。
五十五、顏子沒而圣學亡:這是對顏回領悟掌握孔子思想的肯定。真正能掌握傳承學問的人畢竟太少了,很多都是一鱗半爪,越傳越偏,最后歸之于無。心學這么好的學問,陽明先生述而不作,怕文字誤導后人,可事實上,由于后人學習理解得不夠不透,幾乎銷聲匿跡,有的歸入佛老空談心性。最好的學習方法,還是學習圣人著作,而不能貪圖省事,輕信后來的研究者,只有讀本著原著,才能更好的理解圣人的學問。
五十六、“一身之主宰是心,心之靈明是知,知之發動是意,意所附著是物……”論述了人、心、認識、思想、外物的關系。先生要我們經常存養自己的心,就是學。過去或未來的事,空想無用,只會把自己的心放縱了而已。人無論是學習還是處理事情,有時需要這種隔離時間的方法,忘記過去和未來,認真做好每一天就足夠了。告子是人為的把持住自己的心,要心不動,而孟子是蓄集道義,讓心自然不動。心的本體原始不動,即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
五十七、格物致知,反對空談:陽明先生的心學是踐履之學,是心性之學,必須去人欲存天理,不能一絲僥幸或偷懶,如果學得多做得少,甚至僅僅是說說,怎么能純乎天理?學會心學又有什么用呢?知而不行,全是未知者,何況不知不行呢?
五十八、格物:學心學難在弄清楚什么是天理,下功夫難在格物致知上,以誠意為判斷標準。所謂誠意,就是思想是否合乎天理,合則心自然能夠中正,自然能修身。所謂心正則中,身修則和。格物,不分動靜,不管動靜都要用功。
五十九、明德、天理、性、至善:儒說明明德目的是為了親民,而佛、道也說明明德,目的不是親民。性與善的關系,至善者性也。
六十、兼愛論:孔子主張仁愛,由內向外,由親自遠,有差別遞進。墨子主張兼愛,內外遠近一視同仁,好像墨家的主張比孔子的主張更徹底,更容易得到認可。陽明先生用樹之發芽生長來比喻這個復雜的道理,確實形象生動,無根之木,天源之水盡管木再高大,水再清澈也不會長久。
六十一、當理而無私心:即合天理又無私心,未當理即是私心,無論世人還是佛教,棄人倫即未當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