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人工智能時代》這本書,作者告訴我三個我們平時很少考慮到的問題:
第一,就是人工智能肯定會去淘汰人工的一些崗位,但是那這些淘汰從表面上來看,是自動化的作業替代了人工作業,但實際上更大的改變,來自于這種新科技新技術,其實徹底改變了整個人類的游戲規則,包括企業的經營模式、作業流程的再造等,這些其實才會形成更大面積的破壞。
Tesla 的機器人工廠,無人值守
第二,對整個世界來說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失業。失業分為兩種,一種是周期性的失業,就是你失業是因為你當前的技能不符合崗位需求,然后你通過一些學習,就能夠達到再就業目;另一種是結構性失業,就是你現在所學、所用的技能和經驗是完全落后的,即使你通過學習也很難掌握這些新的技能,這種失業會讓人失去社會功能性價值,被整個社會所拋棄,細思極恐。
再不學習新技能,就只能被機器淘汰
第三,現在整個學校的教育模式有兩個致命的錯誤,這些錯誤加劇了讓人類跟人工智能之間的鴻溝,一個就是學校才是決定教什么給學生的唯一權威,學校有什么就教什么,而不是學生、企業、社會需要什么學校才教什么,完全沒有在用戶、市場的角度去思考。另一個就是學生必須要先上完學,才能去找工作,為什么我不能先去看就業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然后再決定去學校學什么呢?學一部分夠用的知識和技能后就去工作,然后根據需要再去學校繼續學習。
畢業就失業,專業不對口,那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學
我一直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是終身學習者,學校應該也是為所有年齡段的人提供按需服務的教育公司。
書里最后一個讓我震撼的點就在于,其實圖靈測試的本質并不是去識別這個機器是否具備智能、智能到了什么程度,而是讓人類最終去包容機器,機器的思考和人的思考其實是有同等價值的,人類終將走上跟機器合作、跟機器合而為一的時代。
歡迎來到人機共生的時代